8月1日 登山寶訓
梁家麟

經文:馬太福音五1~2

耶穌看見這一羣人,就上了山,坐下後,門徒到他跟前來,他開口教導他們說:

耶穌看見有許多人跟隨祂,便把他們引領到一個地點,作一個較系統而全面的教導。聖經說:「就上了山」,我們不確定是哪個地點哪座山。日後天主教會根據傳統說法,在靠近塔加(Tabgha,傳說為五餅二魚神蹟的發生地點)和迦百農的加利利湖西北邊,選定了一座山稱為八福山,並在其上建築了一座美麗的教堂:八福堂。不過,我們仍然無法確定這便是耶穌宣講的地點。

這裏所提的「門徒」不一定指十二門徒,也許尚未有十二個,也許在十二個以外還有一些關係較緊密的人。在第四章,記述了耶穌對彼得和安得烈、雅各和約翰四人的呼召,其他名字仍未出現,稅吏馬太的被召要到九章9節以後。福音書作者對「門徒」一詞的使用是較寬鬆的(參八21),一直要到十章1節開始,纔有十二門徒這個清晰的羣體出現,他們成了耶穌最親密的跟隨者。

馬太並不完全是按照耶穌傳道生涯的時序來編寫福音書,所以登山寶訓雖然給排在書卷的前面,緊接耶穌的受洗和受試探;但我們不因此便確定這是耶穌傳道之初便做出的一系列教導。這裏不是說,耶穌在傳道之初,尚無能力做一個深入而全面的倫理教導,而是說祂的受眾或未能一下子便領受和消化這般高等程度的道理。無論如何,要是這個系統性的授課發生在耶穌公開服事的生涯的前段,那十二門徒的獨特性便不會太顯著,與其他跟隨者的差異也是在程度上而非在身分地位上。

再說,馬太福音所記述的十二門徒,本來便無意強調他們與衆不同的屬靈地位,跟其他人有性質上的差異;而是將他們描述為最忠心跟隨耶穌,為跟隨耶穌付上最大代價的人(十九29);他們的存在和功能,是引導更多人成為與他們一樣的耶穌門徒(廿八19~20)。所以,十二門徒與其他人的差異在委身的程度上,是量的差別而非質的差別。

這是從一開始聖經所要告訴我們的。耶穌坐下以後,十二門徒都坐到祂的身邊來,他們是最靠近耶穌的人,其他人坐在較遠的距離,但他們仍都在耶穌附近,只是沒有門徒那樣緊靠,這是程度的差別。他們或許就坐成兩個圈:內圈是門徒,外圈是百姓。然後,耶穌開口教訓他們,包括門徒與其他百姓,所教訓的內容是如何成為「耶穌門徒」,而這個「耶穌門徒」的標準是目下的十二門徒都未曾冀及的。耶穌教導百姓,也教導十二門徒,如何成為真正的門徒。

這也是我們理解登山寶訓的一個原則。是的,登山寶訓裏所有的教導,都是不容易全面遵行的,有些要求幾近無理取鬧,讓人產生:「這樣,誰能得救呢?」(路十八26)的慨嘆。但即或如此,整個登山寶訓仍不是為一小撮屬靈精英(Spiritual Elites)而設,而是為包括你和我的普羅信眾而講的。登山寶訓揭示的,是上帝對所有人的信仰和倫理的終極要求,而不是對某少數特殊階層的宗教人士的特殊任務。登山寶訓的要求極高,即或最嚴於律己的法利賽人還是無法攀及,我們固然做不到,他們也做不到,人人都做不到;與此同時,人人都得將耶穌的話當話,都得勉力遵行,沒有人可以豁免。

今天,你和我便面對登山寶訓裏耶穌尖銳的教導。凡有耳的,就應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