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 10:30~37│《環球聖經譯本》
30 耶穌回答:“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強盜手中。他們剝去他的衣服,還把他毒打了一頓,就走了,把他半死不活的丟在那裏。
31 正好有一個祭司從那條路下來,看見他,就從另一邊繞過去了。
32 同樣,有一個利未人來到那裏,看見他,也從另一邊繞過去了。
33 但是有一個撒瑪利亞人路過他那裏,看見了,就動了憐憫的心,
34 上前用橄欖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紮好了,把他扶上自己的牲口,帶到旅店裏照顧他。
35 第二天,那撒瑪利亞人拿出兩個銀幣交給店主,說:‘請你照顧他。額外的開支,我回來的時候會還給你。’
36 你認為這三個人之中,誰是那個落在強盜手中的人的鄰人呢?”
37 律法師說:“是那個憐憫他的。”耶穌說:“你去照樣做吧。”
與神與人結連│默想及踐行經文
從那個律法師的心態和問題中,耶穌看出他並未真正理解他引用的經文的含義,也並非真的愛神,愛鄰人也是無從談起。因此,耶穌通過“撒瑪利亞人”的比喻,告訴他關於鄰人的真正含義,以及他到底應當怎麼做。
解經家大都認為,耶穌故事開頭提到的那個人也是來自耶路撒冷的猶太人。他在下耶利哥途中“落在強盜手中”,被剝去衣服,遭到毒打,被丟在險路上,半死不活。先後從他身邊路過的祭司和利未人面對自己的同胞和“鄰人”,都“從另一邊繞過去”。無論他們是膽小怕事,還是爲了守潔淨禮儀的律法(利21:1),他們都置絕境中的“鄰人”而不顧,一走了之。而那位路過的撒瑪利亞人儘管受猶太人歧視,仍然對傷者“動了憐憫的心”!他不但竭盡全力救護那個被強盜洗掠一空、被同胞視若敝屣的猶太人,而且把他帶到旅店裏照顧他,還在離開時讓他沒有後顧之憂,真正體現出對“鄰人”的關愛!
律法師提出了猶太人普遍面對的問題。耶穌的回答更能令他們深思:“誰是那個落在強盜手中的人的鄰人呢?”律法師在最後回答耶穌的問題時,竟然不敢提耶穌讚賞的撒瑪利亞人,而只說“是那個憐憫他的”。耶穌最後要他“去照樣做”;因為只有存“愛鄰人如同自己”之心,才能真正愛神,承受永生。這就是耶穌教導的真正意義。
與神與人結連│默想及踐行經文
一、“誰是我的鄰人呢?”耶穌為那個提出這個問題的律法師和我們提供了完美的答案。你如何效法“撒瑪利亞人”,做到“愛鄰人如同自己”、榮神益人?
二、猶太人認為只有神的選民纔可以互為鄰人。很多人也都有自己選擇鄰人的標準,而耶穌則主張超越律法的恩典之愛。請反思你選擇鄰人的標準是否與耶穌傳揚的博愛精神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