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聽眾朋友、弟兄姊妹,我們繼續探討「試煉中得榮耀」系列的第二部分。今天的題目是「在基督裏的肢體生活」。
請各位聽眾朋友翻開聖經,今天我們繼續看彼得前書。在過去多個節目中,我們一直研讀彼得前書。今天,我們看彼得前書 4章7至11節。我們只看這五節經文。事實上,我們也許無法詳細研讀整段經文。今天,我們進入一個新的段落。我讀出彼得前書 4章7至11節。
- 萬物的結局近了。所以,你們要謹慎自守,儆醒禱告。
- 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因爲愛能遮掩許多的罪。
- 你們要互相款待,不發怨言。
- 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作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
- 若有講道的,要按着神的聖言講;若有服事人的,要按着神所賜的力量服事,叫神在凡事上因耶穌基督得榮耀。原來榮耀、權能都是他的,直到永永遠遠。阿們!
這是神的話語。
首先,我會詳細分析這段經文的頭一節,並且從這節經文的結構形式和內容去看看當中的教訓,因爲這節經文實在令人驚歎、發人深省,既實用又美妙。第7至8節說:「萬物的結局近了。所以,你們要謹慎自守,儆醒禱告。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因爲愛能遮掩許多的罪。你們要互相款待,不發怨言。」經文說萬物的結局近了,所以我們要謹慎自守,我們要儆醒,也要彼此相愛、彼此服侍。萬物的結局近了,所以我們要抱着這種態度活在世上。首先,讓我們看看這節經文的結構形式。
我實在禁不住要重提這一點。有收聽上一個節目的聽眾朋友也許還記得,我花了相當長的時間去講解「所以」這個詞。你看到嗎?每當聖經給我們命令,吩咐我們要彼此服侍、彼此相愛,每當聖經給我們一些實用的指南,教導我們如何在世生活,它總是以最終的實況這個信念作爲依據的。經文說:「萬物的結局近了。」稍後我會解釋這句話的意思。經文告訴我們,因爲萬物的結局近了,所以我們要抱着怎樣的態度活在世上。讓我來提醒各位聽眾朋友,聖經的教導與現代人對道德的理解是截然不同、天差地別的。
現代人說:「我們根本無法知道神是否存在,我們無法知道生命有什麼意義,我們無法知道人的本性是否邪惡,我們無法知道絕對道德標準的本質,也無法知道是否有來世。我們根本無法知道這些事情。」可是,他們又說:「種族歧視是錯的,暴力行爲也是錯的。但至於性慾方面,只要你覺得沒有錯,你可以隨己意作任何事。」換句話說,道德標準沒有任何依據。道德標準並不是建基於人對現實本質的信念。因此,現代的一切道德規範都是沒有依據的。
舉例說,如果你說種族歧視是錯的,暴力行爲也是錯的,但在性慾方面你可以爲所欲爲,這樣,爲什麼我們可以容讓自己隨從人的性本能去行事,卻不容讓自己隨從人的侵略本能去行事呢?如果你認爲人無法知道人的本性,也無法知道最終的實況的本質,如果你沒有任何道德標準或哲學基礎去鑑定人類與植物、動物或石頭有什麼分別,你怎會有權去斷定人可以隨從哪些本能去行事,又斷定人不可以隨從哪些本能去行事呢?
美國電影導演伍迪‧艾倫(Woody Allen)在他的電影《愛與罪》(Crimes and Misdemeanors)的結尾也談到這一點。故事中有一個人跟自己的女兒在婚禮中跳舞,在那一幕觀眾聽到伍迪‧艾倫的聲音。他大概是說:「我們真的不知道人生重大問題的答案。我們不知道神是否存在。我們不知道生命有什麼意義。我們不知道絕對的道德標準是否存在。我們不知道人生重大問題的意義,也不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因此,你可以做的只是愛你的家人,以及努力向人行善。
等一會兒。如果我們不知道人生重大問題的答案,不知道生命有什麼意義,不知道死後是否有生命,也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我們又怎知道我們應該行善呢?我們爲什麼不去打家劫舍、殺人放火呢?這兩種行爲都合邏輯的。可是,我們總不會在基督信仰中聽到這些說法。你明白嗎?聖經的教訓總是有其原因的。
美國有一部動畫情景喜劇名叫《辛普森家庭》(The Simpsons)。故事講述一個小鎮決定以新的基礎去管治小鎮的事務。人們時刻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感覺去行事。事實上,鎮上的居民決定舉行一個一年一度的節日,他們稱之爲「憑感覺行事」節。他們說:「我們要以新的節日去取代那個一年一度在鎮上廣場舉行的舊節日『按吩咐行事』節。從現在開始,我們要慶祝『憑感覺行事』節。
事情的進展十分順利,直到有一個看臺倒塌下來,有很多人受傷,情況就不同了。有人對那個搭建看臺的人說:「你沒有擰緊那些螺絲,使看臺固定。」那個搭建看臺的人回答說:「我必須花兩個小時才能夠把所有螺絲擰緊。我不想花那麼多時間。」接着,有人說:「這是不負責任的行爲。」然後又有人跑過來,說:「啊,等一等,不要忘記那些規則。我們不可以對別人說『你應該怎樣』。我們不可以彼此說『你應該怎樣』。我們必須憑感覺行事。」
那個人轉過身來,說:「等一會兒。既是這樣,你又怎可以對我說我『應該』不對別人說『你應該怎樣』呢?你說這句話豈不是吩咐人『應該怎樣』嗎?」接着,又有人說:「我真想掐死你。」另一個人上前來,說:「哼。我們不可以使用暴力。」於是又有人說:「這又是一句吩咐人『應該怎樣』的話!」你知道接下來將會發生什麼事。當然,全城都陷入瘋狂狀態,各人都互相攻擊,彼此傷害,互相掐着對方。各人都憑感覺行事。一些有聰明睿智的作者指出,只要人們細想一下現代人的道德基礎,便會發現它遲早會消失。現代人的道德標準根本沒有任何依據,完全是任意而行的。
道德禮儀與無政府狀態之間只有絲毫分別。昔日人們相信有絕對真理存在,在某意義上說,社會得以維持下去,現在人們光喫老本,卻沒有認真思想這會帶來什麼影響。然而,老本快要喫光了。我們年復一年的喫老本,沒有去認真思想。經文說:「萬物的結局近了。所以,你們要謹慎自守,儆醒禱告。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所以,你們要彼此相愛、彼此服事。總要以最終的實況的信念作爲依據。你也許不同意基督信仰的信念,但基督信仰的信念至少是一致的。至少基督徒有權說:「你應該怎樣」。
我們討論了這節經文的結構形式,現在我們來看看經文的內容。經文說:「萬物的結局近了。」這是經文的內容。我認爲有一點是可笑的,因爲這節經文引發各種問題。讓我來指出這些問題。首先,第一個問題是關乎理智的。經文說:「萬物的結局近了。」有些漫畫和廣告描述一些人走到各處呼喚「萬物的結局近了」,或帶着一個寫上「萬物的結局近了」的牌子四處走動。通常那些人看來都是瘋瘋顛顛的,他們穿着涼鞋,披頭散髮。他們說:「萬物的結局近了。」他們都被描述爲瘋瘋顛顛的狂熱分子。事實上,即使在大城市裏,我也從未見過這樣的人。只有在漫畫和廣告中見到這樣的人。那些說「萬物的結局近了」的人都被描述爲瘋瘋顛顛的,對不對?
這實在十分諷刺。彼得前書4章7節告訴我們:「萬物的結局近了。所以,你們要謹慎自守,儆醒禱告。」看看《新漢語譯本》的翻譯:「萬物的結局近了,所以你們要自律,保持頭腦清醒。」你知道「儆醒」或「保持頭腦清醒」是什麼意思嗎?它的意思是變得理智。馬可福音第5章和路加福音第8章記載格拉森城裏有一個被污鬼附着的人。那個人精神錯亂,晝夜常在墳塋裏和山中喊叫,又用石頭砍自己。但耶穌的大能臨到那個人身上,把他治好。聖經記載眾人「看見鬼所離開的那人,坐在耶穌腳前,穿着衣服,心裏明白過來。」在希臘文聖經中,這裏的「心裏明白過來」和彼得前書4章7節的「保持頭腦清醒」是同一個字。彼得用了同一個字。
換句話說,那個可憐的人神智不清,他的心彷佛被迷霧籠罩,但現在迷霧已消散了。他能夠與現實連繫了。「保持頭腦清醒」和「心裏明白過來」就是以切實的態度去生活,並且與現實連繫起來。這就是頭腦清醒的意思。瘋狂的人閉上眼睛駕駛,完全不理會現實的狀況。基督和聖經的信念和世界的信念是截然不同的。你看到嗎?兩者是背道而馳的。
世界說:「如果你抱着『萬物的結局近了』這個信念去生活,你是瘋狂的。」經文說:「萬物的結局近了。所以,你們要謹慎自守,儆醒禱告。」讓我來意譯這段經文。經文的意思是:「如果你不抱着『萬物的結局近了』這信念去生活,你是瘋狂的。只有當你明白萬物的結局近了,你纔會頭腦清醒。」怎會這樣的呢?這一點相當簡單。讓我們作進一步探討。經文告訴我們,如果有一位神,如果有絕對的道德標準,如果這都是真的,將來必定有最後的審判。人若以爲沒有最後的審判,並且以此信念去生活,這纔是瘋狂的。
假設你在某公司工作。挪用資金是一回事,在審覈賬目之前的一天或一星期挪用資金卻是另一回事。挪用資金是一回事,作出瘋狂的行爲是另一回事。萬物的結局近了,好比審覈賬目的日子快到了,如果你不抱着『萬物的結局近了』這個信念活在世上,如果你不抱着『審覈賬目的日子快到了』這個信念活在世上,你是與現實脫節。
這段經文令我想起英國著名學者、作家及神學家魯益師(C.S. Lewis)的一句話。魯益師說:「既然真理是客觀的,既然我們活在一個不是我們所創造的世界裏,既然我們不能單單透過思想就可以改變世界,既然世界不是我們自己構想出來的,那麼,最具破壞力的信念就是否認這個重要的事實。」換句話說,如果有絕對的道德標準存在,我們卻毫不在乎,也沒有認真去尋求,這就像閉上眼睛駕駛一樣。
讓我們進一步探討這一點。首先,你必須明白,除非你抱着『萬物的結局近了』這個信念活在世上,否則你是瘋狂的。有人說:「好吧,你可以說我是瘋狂的,但這是愚蠢的說法。這是食古不化的表現。」你相信耶穌基督所說的話都是有道理的嗎?耶穌基督所說的話大概有百分之二十是論到祂必再來審判活人死人這個事實,你知道嗎?如果耶穌是瘋子,你可以忘記祂的一切教訓。可是,如果耶穌是那位宣告真理的終極先知,你怎可以只是從耶穌的教訓中挑選你想接受的部分呢?
許多人只想從耶穌的教訓中挑選自己想接受的部分,有些人說:「啊,看看聖經,看看耶穌的教訓。耶穌的教訓大多數都是很好的。聖經的教訓大多數都是很好的。其中很多教訓都是永恆不變的。很多教訓都不受時間限制。但顯然有些聖經教訓是我們不能認同的。這可能是其中之一。當時人們對世界末日充滿誤解。他們以爲世界末日快要臨到。今天,我們對這事更清楚瞭解。人們總是說:「保羅相信這一點」或「耶穌這麼說。」今天,我們對這事更清楚瞭解。有些聖經教訓是永恆不變的。它們不受時間限制,是永存不朽的。但有些聖經教訓是我們無法接受的。我們是現代人,無法相信那些聖經教訓。」
你知道這種想法存在什麼問題嗎?啊,看看這種想法背後的假設。看看它們的假設。每當你懷疑的時候,你總是透過相信別的東西而產生懷疑的。你說:「有些聖經教訓是永恆不變的,但有些聖經教訓是我們無法接受的。」你帶着你這個時代的思想去挑選自己想接受的聖經教訓,你其實正在假定你這個時代的思想和價值觀是不受時間限制的。
讓我以另一種方式來說明。我從某人聽到以下這段引文:「很多人從耶穌基督的教訓和聖經教訓中挑選自己想接受的部分,這是自欺欺人的做法。人們說:『雖然耶穌基督的教訓和聖經的教訓中有很多都是永恆不變的,但有些聖經教訓是我們無法接受的。』可笑的是,我們以爲自己可以判斷哪些聖經教訓是永恆不變、正確無誤的,我們帶着這個時代的思想去挑選自己想接受的聖經教訓,其實我們正在假設我們這個時代的思想是正確無誤、永恆不變的。
我們說:「聖經某部分的教訓是永恆不變、不受時間限制的。」這句話的真正意思是:「那部分的聖經教訓與我們的想法一致。」然而,你不可以這麼說。要麼神藉着聖經向我們說話,不然我們仍是在海中漂盪,茫然困惑。但如果神真的藉着聖經向我們說話,我們不可以根據我們這個時代的思想去挑選自己想接受的聖經教訓,因爲最終我們這個時代的思想看來就像其他時代的思想一樣愚不可及。英國作家、文學評論者及神學家賈斯特頓(G.K. Chesterton)說,對於我們這個時代,我們最難以謹記的是,我們這個時代只是一個時代而已。
你根據自己現時的知識去斷定人們不可以再相信某些聖經真理,你以爲你能夠以此作爲依據,從聖經的永恆真理中挑選自己想接受的部分,你其實正在假設你這個時代的思想是永恆不變的,也假設你的觀點也是永恆不變的。事實並非如此。所有不是永恆的東西都會過去。耶穌說:「我必再來。」如果耶穌所說的每句話都是真確的,那麼,這句話也必然是真確的。你以爲耶穌不會再來審判活人死人,如果你抱着這種信念活在世上,你實在是愚昧的。耶穌就像一個審覈賬目的會計師。耶穌是偉大的人子,祂是偉大的主,也是審判世界的主。
你看,如果我們明白萬物的結局近了,我們應當如何生活呢?順帶一提,有些人說:「嗯,彼得錯了。彼得說萬物的結局近了。他在什麼時候寫這封信呢?是一千九百多年前。萬物的結局仍未臨近啊。」這說法並不正確。你可以看看耶穌怎樣描述祂再來的情景。福音書中多處描述主再來的情景。耶穌在世上的時候曾說:「天地要廢去,我的話卻不能廢去。但那日子,那時辰,沒有人知道,連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有父知道。你們要謹慎,儆醒祈禱,因爲你們不曉得那日期幾時來到。」耶穌要說的是:「我也不知道自己何時再來。所以,你們要抱着主隨時再來的信念活在世上。」
今天早上我和家人遲了出門。我和兒子在車上等候其他家人從家裏出來。我的兒子對我說:「你看,天氣那麼好,我們爲什麼不到公園跑跑,欣賞一下公園裏的花草樹木。」我說:「好主意,但媽媽可能隨時都會從家裏出來。」十分鐘後,我的兒子說:「我們本來有足夠時間可以到公園三次了。」換句話說,我在十分鐘前說:「媽媽可能隨時都會出來。」我這麼說是錯的了。
不,我這麼說沒有錯。事後回想起來,媽媽在第一分鐘沒有出來,第二分鐘沒有出來,第三分鐘也沒有出來,但因爲媽媽可能隨時會從家裏出來,我知道如果我們走到公園的時候,媽媽真的從家裏出來,我就有麻煩了。換句話說,對於正在等候的人來說,在每一刻,萬物的結局確實是近了。
彼得說萬物的結局近了,他說得對。我對你說萬物的結局近了,我也說得對,因爲耶穌說:「你必須抱着我隨時都會再來的信念活在世上。」既然這是真的,我們應當如何生活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在第4章的其餘部分可以找到,讓我給大家簡略地概括一下。如果耶穌隨時都會再來,祂隨時都會再來審判世人,我們應當如何生活呢?這實在太美妙了。
首先,我們要過着正直誠實的生活,因爲現在我們知道我們不可爲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很多時候,我們不順服是因爲我們以爲自己比神更清楚知道什麼目標纔是正確的。舉例說,你可能會說:「嗯,是的,這是謊話,但如果我說出真相,這方面和那方面都會出問題。如果我要達到這目標,如果我要得到這樣的果效,我必須說謊,這是有好處的。」
我們不可爲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你認爲你今天必須說謊,明天好事就會臨到。換句話說,你爲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聖經說,你怎知道今天不是人生的最後一幕呢?你怎知道那所謂美好的果效必定會出現呢?你怎知道耶穌不會在你說謊的時候再來呢?聖經告訴我們,如果你相信基督快將再來,如果你相信萬物的結局近了,你就會過着正直誠實的生活。你總不會再詭辯。
英國著名學者、作家及神學家魯益師(C.S. Lewis)寫了一篇講述基督再來的文章,題爲《世界的最後一夜》(The World's Last Night)。文章中有一個很好的例證,這個例證是根據英國著名詩人約翰‧多恩(John Donne)的十四行詩而構思的。詩中有一句這麼說:「如果此刻就是世界的最後一夜,那怎麼辦?」魯益師說女士們都會使用化妝鏡。魯益師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仍是一名單身漢,對於女性妝扮的事也沒有什麼經驗。他說如果一位女士將會到戶外陽光充沛的地方,她就要配上一個適合戶外的妝扮,好讓她在陽光下顯得好看。她如何可以在臥室中昏暗的燈光下化這個妝呢?嗯,她可以使用化妝鏡。
化妝鏡可以幫助她作合適的妝扮,即使那無可抗拒的猛烈陽光隨時照在她臉上,她的妝扮也令她顯得美麗動人。魯益師說,這就是過基督徒生活的意思。你每天去到這個世界裏,你所配上的,不是一個適合室內昏暗燈光的妝扮,而是一個適合戶外的妝扮,準備好那無可抗拒的陽光隨時照在你臉上。你必須過着正直誠實的生活。只有基督徒有能力這樣過着正直誠實的生活,此外無人可以做到。如果你相信審判者隨時都會臨到,你就會過着正直誠實的生活。
第二,你會過着彼此相愛的生活。經文說:「萬物的結局近了。所以,你們要謹慎自守,儆醒禱告。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我花了兩天的時間去思想以下這個問題︰「爲什麼知道審判的日子臨近能使你去愛人呢?」現在,讓我用花兩分鐘時間告訴你我找到什麼答案。
爲什麼知道審判者隨時會降臨能讓你變成一個有愛心的人呢?知道審判者隨時會降臨不會令你感到害怕嗎?不會令你感到焦慮嗎?彼得說:「萬物的結局近了。所以,你們要謹慎自守,儆醒禱告。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彼得要說的是:「想一想吧。萬物的結局近了。審判者隨時降臨。所以,你們要思想。你們越是想到萬物的結局近了,你們便變得越有愛心。」彼得何以這麼說,只有一個原因。
基督徒並不怕審判的日子來臨。基督徒也不怕刑罰。基督徒害怕的是見到那位對自己不離不棄的主,自己卻沒有懷着感恩的心去生活。主耶穌說:「我總不會離棄你。我爲你受死,使你不再被定罪。我總不會拒絕你。到我這裏來的,我總不丟棄他。」基督徒害怕的是見到那位說「我總不會離棄你」的主,自己卻沒有懷着感恩的心去生活。
英國著名牧者司布真(Charles Spurgeon)曾在他的講道說︰如果你悖逆那位公義的主,那麼,去到那位公義的主面前是一件令人害怕的事;可是,如果你悖逆那位憐憫人的主,那麼,去到那位憐憫人的主面前是一件更令人害怕的事。司布真要說的是,基督徒心裏應當存着這樣的動機,他們應當這麼說:「當我去到主面前,我並不害怕祂會離棄我。我害怕的是,我立時知道自己沒有過着蒙神所愛的兒女應有的生活。」
當你不順服神,你知道自己其實正在做什麼嗎?每當你不順服神的時候,你其實正在作出兩個假設。當你說:「我不應該順服這命令。」其實你心裏正在作出這個假設:「聖經中這部分的經文對我並沒有任何益處。」這個假設背後還有另一個假設,就是:「我比神更愛我自己,我比神更關心我自己的利益。」換句話說,每當你犯罪的時候,你對神的良善表示懷疑。
所有罪惡背後都藏着一個謊話:「如果你順服神,你就會錯過一些好東西。如果你順服神,神會把你壓碎。如果你順服神,祂不會像你愛自己那樣愛你。神不會像你那樣關心你的福祉。因此,有時候你不可順服神。」這是所有罪惡背後的謊話。你對神的良善表示懷疑。
基督徒知道一個事實,就是耶穌基督隨時會再來;基督徒知道他們隨時會與那位愛他們的主相見,基督徒抱着這個信念活在世上。當基督徒想到耶穌基督爲他們所作的一切,他們的心就都融化了。基督徒想到將來要迎見神,他們抱着這個信念活在世上,這意味着他們與神建立了個人關係,他們所作的一切都關乎這個人關係。基督徒看自己所犯的罪都是背叛親愛的主,不只是違反道德標準而已。你想到將來要去到公義的審判者面前,不錯,你發現自己可以靠着這個信念去順服神。但更重要的是,當你想到將來必與那位愛你的主相會,你的心便融化了。你是抱着這個信念去生活嗎?
我想到電影《伊甸之東》(East of Eden)的其中一幕。那一幕講述男主角想擁抱他的父親,他的父親卻不肯擁抱他。這是最令人難以置信的一幕。男主角想擁抱他的父親,但他的父親不肯擁抱他。你知道爲什麼嗎?因爲那位父親看兒子所作的一切都是不對的。
但我們看看路加福音第15章中浪子的比喻吧。基督徒知道將來與天父面對面相會的時候,天父會這麼說:「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來給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頭上;把鞋穿在他腳上;把那肥牛犢牽來宰了,我們可以喫喝快樂。」如果我們不知道神的美善和慈愛,也沒有抱着這個信念活在世上,我們會感到多麼可怕。我們要因神的愛而順服。讓我們去到神面前,求神讓我們明白這真理。詩篇130篇4節說:「但在你有赦免之恩,要叫人敬畏你。」主耶穌啊,是禰的慈愛叫我們悔改。我們要謹記,萬物的結局近了。我們一同禱告。
親愛的天父,求禰賜恩給我們,讓我們明白禰臉上的榮光隨時會照在我們身上,只要我們抱着這個信念活在世上,我們便可以保持頭腦清醒、滿有愛心。我們知道禰是真光,禰就是生命,禰賜無盡的愛和喜樂。因此,我們生命中的每部分都要順服禰。求禰幫助我們抱着這個信念活在世上。禱告奉主耶穌的名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