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 施恩与报恩
何启明

经文:撒母耳记下十1-5 (参十1-19)

1此后,亚扪人的王死了,他儿子哈嫩接续他作王。2大卫说:「哈嫩的父亲拿辖怎样向我施恩,我也要怎样向哈嫩施恩。」于是大卫派臣仆为他的父亲安慰他。当大卫的臣仆到了亚扪人的境内,3亚扪人的领袖对他们的主哈嫩说:「大卫派人来安慰你,你看他是要尊敬你父亲吗?大卫派臣仆到你这里,不是为了要窥探侦察,而倾覆这城吗?」4哈嫩就抓住大卫的臣仆,把他们的胡须剃去一半,又割断他们下半截的袍子,露出下体,然后放了他们。5有人告诉大卫,他就派人去迎接他们,因为这些人觉得很羞耻。王说:「可以住在耶利哥,等到胡须长出来再回来。」

研读撒母耳记下要留意它不一定是依照时序(chronological)叙述。有学者认为撒母耳记下八章、十章并非按时序,而是按分类或主题(thematical)记载,意即较后经文的事迹,其发生时间比之前记载的事还要早。从这角度,今天的经文(第十章)叙述以色列人跟亚扪人争战(十1至十一1,及十二26-31)的记述形成一个同心圈(Concentric Circle),中间的十一及十二章记载了大卫与拔示巴的事件。

学者认为第十章的叙事有两个主要目的:第一,叙事者的兴趣并非在于跟亚扪人的持续争战事迹,而是用大卫公开生活的场景,引导读者认识大卫达到权力顶峰时,堕入与拔示巴犯罪的事件。第二,大卫怎样以上帝的恩慈和怜悯恩待约拿单的后裔米非.波设,他同样以恩慈回报曾经施恩给他的亚扪王的后裔。

可是,事情的发展却不符预期,反而因亚扪王拿辖的儿子哈嫩听从年青谏官的意见去羞辱大卫派遣的大使,引致大卫要派遣他的大将约押和约押的兄弟亚比筛去攻打亚扪和亚兰的联军。大卫最后还要亲自出征,击退并臣服亚兰军,以致他们不敢再帮助亚扪人(19节)。此时此际,周边敌人不是被击退,就是被臣服,因此,大卫的权力可说是达到顶峰。再且,这段叙事中「派」(šlḥ)这个词频繁出现(23 [2x]、456716),显示大卫已大权在握,一切都由他亲自指挥、亲自下命令。

大卫在这段以色列的黄金时期,对曾施恩给他的亚扪王拿辖的后裔报恩。亚扪位于约但河以东,京城位于拉巴(十二26),即现今约旦的首都安曼。亚扪曾被扫罗打败,臣服于以色列(撒上十一1-11)。学者推断大卫在逃避扫罗的时候极有可能得到亚扪的庇护。有云:「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亚扪王包庇扫罗的敌人大卫,有助扺消扫罗的势力。大卫就在拿辖死后(1节),派使臣去安慰新王哈嫩,谁知被误解为是要来试探亚扪的虚实,乘势攻打亚扪。

大卫的使者不单得不到礼遇,反而受到极大的侮辱。他们的胡须被剃去一半,袍子也被割断下半截,露出了下体(4b节)。胡须是犹太人男性的象征,他们只会在宗教誓言(民六9)、医疗评估(利十三33)及哀悼时(拉九3;伯一20)才暂时剃去胡子;袍子被割断、露出了下体就更是极度严重的羞辱。亚扪人羞辱大卫派来的使者,在外交礼节上即是直接羞辱大卫王。因此,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后果。

大卫虽然权力已达到顶峰,他仍爱护关怀他的下属的感受。他吩咐派去的使者们不用急忙直接返回京城耶路撒冷,先在耶利哥停留,给他们有足够时间处理受辱的伤痛,待胡子长出来后才回京朝见大卫。

思想:

大卫一心回报曾施恩给他的亚扪王的后裔,但得到的是误解和侮辱。试代入大卫的处境,你会有何反应?试想想信实的上帝不断施恩看顾你,你对祂又应有甚么回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