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創世記13:5-18
5與亞伯蘭同行的羅得也有牛羣、羊羣、帳棚。6那地容不下他們住在一起;因爲他們的財物非常多,使他們不能同住一起。7當時,迦南人與比利洗人在那地居住。亞伯蘭的牧人和羅得的牧人之間起了爭端。
8亞伯蘭就對羅得說:「你我不可以相爭,你的牧人和我的牧人也不可以相爭,因爲我們是一家人。9遍地不都在你眼前嗎?請你離開我吧!你向左,我就向右;你向右,我就向左。」10羅得舉目,看見約旦河整個平原,直到瑣珥,都是水源充足之地。在耶和華未毀滅所多瑪、蛾摩拉以前,那地好像耶和華的園子,又像埃及地。11於是羅得選擇了約旦河整個平原。羅得往東遷移,他們就彼此分開了。12亞伯蘭住在迦南地;羅得住在平原的城鎮,他漸漸遷移帳棚,直到所多瑪。13所多瑪人在耶和華面前罪大惡極。
14羅得離開亞伯蘭以後,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從你所在的地方,舉目向東西南北觀看;15你所看見一切的地,我都要把它賜給你和你的後裔,直到永遠。16我要使你的後裔好像地上的塵沙,人若能數地上的塵沙,才能數你的後裔。17你起來,縱橫走遍這地,因爲我必把這地賜給你。」18亞伯蘭就遷移帳棚,來到希伯侖,幔利的橡樹那裏居住,在那裏爲耶和華築了一座壇。
這段經文記載了「亞伯蘭的牧人和羅得的牧人相爭」並引致二人「分道揚鑣」的故事。「住」( yāšav )一詞乃是這段經文的關鍵詞,它重複出現在經文中(第6節2次、另第7、12、18節),和合本聖經將它譯作「居住」,而這正是二人衝突的起源,其中甚至讓我們見到一個重要的矛盾 ── 造成問題的乃是上帝對亞伯蘭和羅得的「祝福」。
何以「居住」會成爲他們衝突的起源?第5節將亞伯蘭和羅得描繪成半遊牧的羣體,因此,他們必須要爲牛羣、羊羣等尋找牧場。鑑於牲畜的大量增加(參12:16),於是乎,問題便出現了 ── 在有限的牧場上難以容納他們。
第7節「爭端」一詞不一定代表兩派的牧人有正面衝突,按這裏的表達,大概指彼此間的「爭吵」、「抱怨」而已。對亞伯蘭而言,羅得並不是自己的競爭對手,卻是侄兒,也是同行者。因此,他希望能解決這日益加劇的緊張局勢,於是乎,亞伯蘭帶着羅得看清楚東西兩邊、甚至是地中海一帶的土地,讓他首先選擇自己想要「居住」的地區,而亞伯蘭答應侄兒會朝另一方向前進。由此可見,亞伯蘭以侄兒的願望置於自己的地位和野心之上,同時,又看到他帶着一份信心和洞察力、並對侄兒好處的關注。
往外看,羅得對約旦河全平原印象深刻 ── 這地方肥沃,堪比耶和華的伊甸園及埃及地,並且,這裏氣候溫暖,居住在這裏使人感受到額外的愉悅;此外,在死海北面的泉水可以用於灌溉,以至全年都可以有茂盛的莊稼。
亞伯蘭與羅得沒有爲「選擇」而討價還價,也許我們都認爲羅得應該讓叔叔先做選擇,然而,出乎意料之外,羅得順着亞伯蘭這「分開」的決定,迅速地選擇了「約旦河的全平原,往東遷移」。也許羅得在埃及的經歷喚醒了他對於富裕環境的渴求;事實上,從羅得沒有「尊榮」(honor)叔叔亞伯蘭可見其性格的某一個面向,也能作爲其後他所遇到的麻煩事的一個伏線呢!
叔侄分離以後,亞伯蘭雖然住在人煙稀少的土地上,但他可以繼續敬拜耶和華;相反,羅得最終到了所多瑪,並試圖成爲這邪惡城市的公民。爲了被羣眾所接受,羅得不得不將他的原則放低下,將自己置於危險的狀況裏;儘管亞伯蘭竭盡全力幫助他,但羅得仍然是以悲劇收場。至於亞伯蘭,他卻變得更強大、更富有!
當羅得「舉目」(10)的時候,表面上,他得着最好的;然而,當耶和華要亞伯蘭「舉目」(14)時,他所得着的纔是耶和華確實應許的。亞伯蘭對羅得的善意,表明了耶和華選他做應許的器皿是正確的;儘管他不時跌倒,然而,他仍然繼續忠心事奉上帝,並且克服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因此,上帝給予他更大的應許,並且賜予他滿滿的祝福。
思想:
- 從亞伯蘭身上,我們見到一位承受應許者的生命素質,即使他不是毫無瑕疵,然而,卻又總有其優點特質 ── 在失敗過後,作爲一位承受上帝應許的人,他重新找到上帝所喜悅的生命特點。我們有否找到上帝喜悅的生命特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