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1日 道就是神
高銘謙

經文:約翰福音一1-14

1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2這道太初與神同在。3萬物都是藉着他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着他造的。凡被造的,4在他裏面有生命,這生命就是人的光。5光照在黑暗裏,黑暗卻沒有勝過光。6有一個人,是從神那裏差來的,名叫約翰。7這人來是爲了作見證,是爲那光作見證,要使眾人藉着他而信。8他不是那光,而是要爲那光作見證。9那光是真光,來到世上,照亮所有的人。10他在世界,世界是藉着他造的,世界卻不認識他。11他來到自己的地方,自己的人並不接納他。12凡接納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賜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13這些人不是從血生的,不是從情慾生的,也不是從人的意願生的,而是從神生的。14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正是父獨一兒子的榮光。

約翰福音的開始與創世記的開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並引起很多人對於道與神的關係做很多神學的討論。不過,約翰寫這些話,似乎不是期望引起很多哲學性的討論,而是指出一個基本的神學,就是所有萬物在受造之前,耶穌基督作爲道已存在,並且所有天地萬物都是藉着祂而造的,是祂見證着世界的形成,是祂聽見神說:「要有光」的那一刻,只有祂才明白真正的黑暗有多大及有多恐布,祂知道,只有祂自己纔是世界一切生命的源頭,祂也是人被造時的光,賜下所有生命與盼望。

本來一切都是安好的。

約翰強調了光明與黑暗的本相:「光照在黑暗裏,黑暗卻沒有勝過光。」(約一5)在希臘文的時式來看,「光照在黑暗裏」這句是現在進行式,代表光明一直以來都照在黑暗裏,而「黑暗卻沒有勝過光」這句卻是過去式,代表黑暗不接受光的行爲是歷史上過去發生的事,這樣,在過去,黑暗曾經不接受光明,「勝過」這字有兩個方向的解法:(1)解作「克服」:代表黑暗曾反對光明,只是它不能克服光;(2)解作「接受」:代表黑暗曾不接受光明。這兩個動作用了「接受」這字來一字兩用,說明黑暗面對光明的無能,也指出黑暗面對光明的憎恨,經文以此來比喻矛盾的人生。

面對這樣歷史上過去的黑暗,光明還是不斷地照着,祂沒有因爲黑暗的反應而灰心,也沒有因爲黑暗的不接受而從此放棄,祂還是不離也不棄,就算眼前的黑暗還是背叛,光明還是照樣賜下生命,這是一種委身,也是一種對生命的執着,祂總相信就算黑暗的世界有多固執,都不會動搖祂賜生命的本質。

約一9~14說明耶穌便是那光,他來到這世界,爲要照亮世上一切的人,並且這個世界原是祂的世界,世界所有都是藉着祂所造的,不過,當祂來到這世界時,這個世界卻不認識祂;這個世界被形容是「祂自己的地方」,而這世界的人被形容是「自己的人」,但這些在祂自己地方的自己人卻不接待祂。這是一種諷刺式的說話,指出這些自己人本身是最明白耶穌的,這些人可能是指耶路撒冷聖殿的宗教領袖,他們是法利賽人及文士,他們本身是最明白神心意的人,現在這些自己人卻不能接受這真光。

類似這樣的諷刺性的描述是爲了引入「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賜他們權柄作上帝的兒女」(約一12),接待耶穌的人是一種挑戰,因爲所謂的自己人既然不肯接待耶穌,便一定對於那些接待耶穌的人抱有敵意,這樣的敵意就是因爲那些接待耶穌的行爲,竟反映了自己人不接待的惡行。接待真光本身便是信耶穌,這樣的相信把人本來黑暗的生命變成爲神兒女的生命,以致自己也成爲光的一部份;那些不接待耶穌的人因爲自己不接待真光,便自然連同這些神的兒女都一併不接待,就帶來對立的局面。因此,接待真光本身便是一種挑戰,正是要挑戰神的兒女們,會否因爲別人的惡待而放棄他們的信仰。

爲要讓光與人更貼近,「道便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當中的「我們」是指世上一切的人。神的同在對約翰來說是一個讓人做抉擇的同在,要麼人便要完全的相信祂,要麼人便要拒絕祂,沒有中間的路線。

思想:

神的兒子已經來到,道已成爲肉身,我們的生命也是否做了正確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