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所以,你們要彼此接納,如同基督接納你們一樣,歸榮耀給神。……12又有以賽亞說:「將來有耶西的根,就是那興起來要治理列邦的;外邦人要仰望他。」13願賜盼望的神,因你們的信把各樣的喜樂、平安充滿你們的心,使你們藉着聖靈的能力大有盼望!
羅馬書的背景是保羅嘗試調和猶太裔和外邦基督徒之間(羅十五7節,「你們」)的文化磨擦和衝突,保羅教導,以賽亞等先知在舊約所預言的彌賽亞(耶穌基督),在新天新地將會同時統治猶太人和外邦人,因此兩個族羣在新約時期已成爲了一個教會,有着同一的永生盼望。
另一方面,盼望的來源是父神自己(羅十五13節),因着盼望的內容是超越人間經驗的新天新地,領受這盼望必須依靠聖靈超越的大能,方法就是運用信心(「滿有盼望」)。領受這盼望的結果,就是會經歷屬天的喜樂和平安(εἰρήνη)。按上下文,「平安」除了指涉內心的寧靜滿足之外,也包括兩個族羣之間的融和與相愛,在此應用可引伸到人與人之間的化解嫌隙,由恨入愛。
巴克斯特(Richard Baxter,1615-1690)是十七世紀英國著名的清教徒領袖,他自幼體弱多病,在19歲那年他病重瀕死,卻透過清教徒式默想天家的福樂和榮美,經歷超越困境的平安和喜樂。他在後來牧養工作上,即以「一個步向死亡中的人、向一羣步向死亡中的人」的迫切熱誠去分享永生盼望的福樂,結果帶來堂區和全國性的大復興。
巴克斯特的屬靈祕訣簡單卻很發人深省:如果我們可以靠聖靈運用信心,接受將來新天新地的福樂是真實的話,今天所遇生老病死的逆境就算不得什麼了!正如癌病的電療和化療,最困擾人的地方,不在於過程辛苦,更在於辛苦之後不肯定是否有效。如果在療程之前人已經可以確定事後會完全康復,中間的困難就只是一些暫時的不便,是可以忍受和堅持下去的。有沒有倚靠聖靈運用信心,對永生有沒有清晰確切的盼望,纔是人今天是否可以經歷喜樂和平安的關鍵。
在克倫威爾(Cromwell)主政時期(1649-58),巴克斯特甘冒生命危險,利用向克倫威爾和官員講道的機會,責備當權者迫害聖公會和長老宗的弟兄姊妹,使克倫威爾不悅。但到了1660年後英皇查理二世和聖公會重新掌權,他又爲了抗議當權者迫害獨立宗派的基督徒,兩次拒絕接受主教之職,寧願認同及牧養這些受迫害的信徒羣體,而自己也開始了長達30年的艱苦生活和事奉,但卻同時寫作了多部靈修經典,包括【基督徒指南】和【聖徒永遠的安息】等等。
七十六歲的巴克斯特在離世前的一天,和兩位探病的朋友坦誠分享:「我仍然有痛,痛的感覺不是用理性可以駁倒的,但我有平安,我有平安」!他在生命最後的時刻,最得到安慰的經文是希伯來書第十二章22至24節,他對親友說「真是值得千萬次反覆思量的!」:「『……那裏有千千萬萬的天使,有名字記錄在天上眾長子的盛會,有審判眾人的神和成爲完全的義人的靈魂,並新約的中保耶穌……』。噢,神的應許真是令人得安慰啊!『神爲愛他的人所預備的是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未曾聽見,人心也未曾想到的。』(林前二9) 」!
禱告及應用:
巴克斯特的經歷中哪一部分給最你/妳的印象最深刻?爲甚麼?你/妳會想向復活主求這些靈命的素質嗎?
巴克斯特常常默想新天新地的福樂,成爲推動他一生奮進向前的巨大動力。你/妳對新天新地的福樂有何認識?你/妳會爲這不動搖的盼望感覺平安和喜樂嗎?請將你/妳的反思和感受向復活主傾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