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 悔改:得生命的必要途徑與操練
何西

經文:眾人聽見這話,就不言語了,只歸榮耀與神,說:“這樣看來,神也賜恩給外邦人,叫他們悔改得生命了。”(《徒》11:18

“悔改”這一主題在路加的作品中反覆出現,它成了路加神學一個很重要的主題。但是一般人不會將悔改與生命直接關聯起來。那麼,路加的“悔改得生命”想要表達什麼?這如何豐富了我們對悔改的理解?

悔改的不同描述

路加在此記載了一件在教會歷史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

第一個外邦人哥尼流聽福音、信主、受聖靈並受洗。外邦人與猶太人一樣領受了神的救恩,這對於猶太背景的基督徒太過沖擊了,以至於神需要通過異像先引導彼得,然後借彼得來說服耶路撒冷教會。

當衆人從彼得聽到神在外邦人當中的作爲時,疑惑變爲沉靜,沉靜轉爲讚美,“這樣看來,上帝也賜恩給外邦人,使他們悔改得生命了。”

人需要悔改,並相信耶穌,然後從神那裏得生命。“悔改”通常被理解爲人的動作。

在《使徒行傳》中,“悔改”凡以動詞出現時都指神或福音對人的要求、是人需要做出的迴應(《徒》3:19;8:22;17:30;26:20)。可是,這裏卻說神也賜下悔改給外邦人(編注:作者從原文直譯)。這是對前文很好地迴應,“神且用右手將他高舉,叫他作君王,作救主,將悔改的心和赦罪的恩賜給以色列人(《徒》5:31)。”

可見,悔改也不應該簡單地理解爲人的主動行爲,而應該被視爲對神恩賜的一種迴應。悔改不能單從個人層面來理解,也應該放在基督事件,更大場景中來理解:基督受難、復活、昇天、作王和救主。

悔改得生命

也就是說,人之所以能夠悔改,乃是迴應那主動賜人悔改之神的恩。只有這樣,我們纔不會將聖經所說的悔改跟現代人講的心理活動的“後悔”,儒家修身的“三省吾身”,或佛教修行的“懺悔”混爲一談。因爲後者面對的是“自我”或是“無我”,既不需要面對神、也不需要接受福音。

基督徒的悔改則不然,我們面對的是神和基督,要在福音當中,來對神的恩賜作出應有的迴應。

“悔改”在希伯來原文中的基本含義就是迴轉,包含對神、對己、對罪及對義的改變心意。悔改不只是離棄偶像和不義的舊路,它還包括轉向神並祂預備公義的新路。當人以正確的悔改回應賜悔改之恩的神時,人便能借著悔改重新與賜生命之神連接,從而得生命,因爲賜悔改之恩與賜生命之恩的神是同一位。

這樣,悔改變成了得生命的必要途徑了。

其實,保羅也有類似的表達——悔改引致救恩,“因爲依著神的意思憂愁,就生出沒有後悔的懊悔來,以致得救(參《林後》7:10)。”可見,單從負面理解悔改是片面的,因爲這完全忽略了悔改包含的生命的應許與盼望。

悔改是神主動賜予人的一種恩典,也是人面對神時所當有的迴應。人悔改需要放置於福音的大場景中去操作。惟有此,我們才能真正地經歷福音的好處,那就是生命。願我們學習這生命的操練:悔改。

禱告:主啊,感謝你賜下悔改的恩典,也使我們在基督裏悔改。求你使我們的生命在悔改中操練,得豐盛的生命,結出悔改的果子。奉主耶穌名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