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聽眾朋友、弟兄姊妹,今天我們探討「在基督裏成長(二)」系列—— 「基督徒的經驗與假冒的基督徒」這個題目。
今天的經文引自馬太福音第13章。我們會看兩個不同的比喻。首先我會讀出第1至9節,然後讀出第18至30節,最後讀出第36至 43節。馬太福音第13章中有兩個比喻。兩個比喻都是與耕種有關,同樣論到假冒的基督徒。
首先,我們看第1至9節。
1.當那一天,耶穌從房子裏出來,坐在海邊。
2.有許多人到他那裏聚集,他只得上船坐下,眾人都站在岸上。
3.他用比喻對他們講許多道理,說: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
4.撒的時候,有落在路旁的,飛鳥來吃盡了;
5.有落在土淺石頭地上的,土既不深,發苗最快,
6.日頭出來一曬,因爲沒有根,就枯乾了;
7.有落在荊棘裏的,荊棘長起來,把他擠住了;
8.又有落在好土裏的,就結實,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
9.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
然後,我們看第18至30節。
18.所以,你們當聽這撒種的比喻。
19.凡聽見天國道理不明白的,那惡者就來,把所撒在他心裏的奪了去;這就是撒在路旁的了。
20.撒在石頭地上的,就是人聽了道,當下歡喜領受,
21.只因心裏沒有根,不過是暫時的,及至爲道遭了患難,或是受了逼迫,立刻就跌倒了。
22.撒在荊棘裏的,就是人聽了道,後來有世上的思慮、錢財的迷惑把道擠住了,不能結實。
23.撒在好地上的,就是人聽道明白了,後來結實,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
24.耶穌又設個比喻對他們說:天國好像人撒好種在田裏,
25.及至人睡覺的時候,有仇敵來,將稗子撒在麥子裏就走了。
26.到長苗吐穗的時候,稗子也顯出來。
27.田主的僕人來告訴他說:主阿,你不是撒好種在田裏嗎﹖從那裏來的稗子呢﹖
28.主人說:這是仇敵作的。僕人說:你要我們去薅出來嗎﹖
29.主人說:不必,恐怕薅稗子,連麥子也拔出來。
30.容這兩樣一齊長,等着收割。當收割的時候,我要對收割的人說,先將稗子薅出來,捆成捆,留着燒;惟有麥子要收在倉裏。
最後,我們看第36至43節。
36.當下,耶穌離開眾人,進了房子。他的門徒進前來,說:請把田間稗子的比喻講給我們聽。
37.他回答說:那撒好種的就是人子;
38.田地就是世界;好種就是天國之子;稗子就是那惡者之子;
39.撒稗子的仇敵就是魔鬼;收割的時候就是世界的末了;收割的人就是天使。
40.將稗子薅出來用火焚燒,世界的末了也要如此。
41.人子要差遣使者,把一切叫人跌倒的和作惡的,從他國裏挑出來,
42.丟在火爐裏;在那裏必要哀哭切齒了。
43.那時,義人在他們父的國裏,要發出光來,像太陽一樣。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
這是神的話語。
我們在過去多個節目中一直討論基督徒的成長。我們探討了各種與基督徒成長相關的主題,以及有關如何知道自己是基督徒的題目。其中有一個系列的信息論到聖靈和聖靈的果子,現在我們會探討各式各樣幫助基督徒成長的祕訣。
事實上,耶穌不斷告訴人要察驗自己,看看自己到底是一個真正有成長的基督徒,抑或只是在自欺。我認爲這是一個難以講解的題目(我也不肯定應該什麼時候講解這個問題,但我決定今天一同探討這個題目)。耶穌在聖經中多次提到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好好處理。
我個人對於討論這個題目總是有點害怕。我必須告訴你,一方面,當我第一次去到一個教會,我看到那裏很多人在教會裏聚會多年,但是他們對於傳福音並不熱衷,也沒有活潑的生命,我便開始給他們講述這些比喻。你知道耶穌基督常常說:「你可能是假信徒。你可能是僞造的。你可能是假冒的」嗎?保羅說:「你們總要自己省察有信心沒有。」
在馬太福音第7章,耶穌說:「當那日必有許多人對我說:主阿,主阿,我們不是奉你的名傳道,奉你的名趕鬼,奉你的名行許多異能嗎?我就明明的告訴他們說:我從來不認識你們。」換句話說,在未後審判的日子,許多人對耶穌說:「主啊,主啊,我們忙於事奉禰。我們積極參與教會活動。我們傳道、奉禰的名趕鬼,醫治。我們一直都很忙碌。」在那一天,耶穌看着其中一些人,說:「我從來不認識你們。」
聖經中有很多這類令人害怕的陳述,我開始傳講這些信息,因爲我想使人們感到不安。我希望他們察驗自己,說:「我真是信徒嗎?」我在大城市牧會時佷少傳講這一類信息,因爲從前我在美國南部小鎮牧會,當地居民都是從事勞動工作,在那裏甚至連妓女都是教會的會友。人人都決志信主。人人都把自己的生命交給基督。不管怎樣,人人如是!這是相當危險的。
我在大城市佷少傳講這一類的信息,因爲我認爲住在大城市的人比較清楚自己是否基督徒。我認爲界線很清晰。我認爲這裏充滿敵意。住在大城市的人一般的生活方式與登山寶訓和十誡中所概述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差異,如果你決定把生命交給基督,你馬上知道在什麼情況要畫定界線。在別的地方卻不是這樣。
你明白嗎?這解釋了爲什麼我之前沒有着力傳講這類信息,但現在是適當的時候去探討這些教訓。我們必須探討這些教訓,因爲我們確實看到身邊有些人看來信仰很紮實,卻突然離開了。一方面,我們必須說明爲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出現,另一方面,我不希望你們感到不安。
你有否注意到我們身邊有些人看來十分穩妥,似乎歸信了基督,十分享受教會生活。你察覺到這些人突然離開了。當然,在大城市很多人離開,因爲他們四處遷移。
我說的並不是這種情況。我指的是有些人突然停止參與基督教活動,他們失去了興趣,開始淡出。當基督徒領袖也是這樣,情況便更加可怕,叫人更難理解。這種情況確實發生!你必須明白這段經文的教導,不然當你看到一些你十分敬重的領袖看來充滿動力、滿有果效的,靈性卻突然下滑,亂箭攢心,你會感到非常失望。
換句話說,有些人突然放棄信仰或者過着非基督徒的生活方式。人們說:「這怎麼可能呢?這怎麼可能呢?」耶穌在這兩個有關耕種的比喻中清楚地告訴我們,在教會肢體中有假冒的信徒。第一個比喻告訴我們,有些人來到教會,看來十分穩妥,像個真正的基督徒,但他們並不是。他們放棄信仰,離開了。
約翰在約翰二書第2章中說:「他們從我們中間出去,卻不是屬我們的;若是屬我們的,就必仍舊與我們同在。」這是強而大力的陳述!約翰說真正的基督徒長存日久,他們會堅持到底。如果他們沒有堅持到底,無論他們看來如何像一個真基督徒,他們都不是真的。這是約翰所說的。耶穌的第二個比喻告訴我們,實際上有假冒的基督徒存留到最後。在末後審判的日子,他們會顯露出來,一些站在聖徒當中的人並不是真正的聖徒。
我使用「聖徒」這個詞,並不是指羅馬天主教中那些極其偉大的信徒,而是聖經所說每一個有神的靈同在的基督徒。在末後的日子,有些人說:「主啊,主啊,我們不是奉禰的名做各樣的事嗎?」耶穌說:「我從來不認識你們。」我們必須明白這一點。我們必須明白!這是聖經的教導。這話使我們感到不安,也讓我們感到害怕。我不希望你過分緊張,因爲我不希望你說:「噢,我的天哪!我很想知道自己是否假冒的基督徒?」
答案就在神的話語中。神的話語給你指引。事實上,沒有任何僞造者可以造出完美的僞鈔,以致訓練有素的專家也無法分辨真僞。當然,有些僞鈔的仿真度很高,只有真正的專家才能分辨出來。從聖經的角度來看,任何人都可以透過神的話語成爲專家,把真正的基督信仰和假冒的基督信仰分辨出來。因此,讓我們把兩者分辨出來吧。讓我告訴你們經文怎麼說。
這其實相當簡單。我會把一個我認爲相當簡單的公式介紹給大家去明白兩者的差異。十九世紀蘇格蘭牧者麥其尼‧馬欽芮(Robert Murray M'Cheyne)說人心好像一個冒煙的火爐。沒有人能夠真正看到火爐裏超過一兩尺的情況。事實上,神的話語可以吹走這些煙,幫助我們真正看到人的內心是如何的。
首先,我們從這段經文知道一個真正的基督徒是一個內心被神的話語所改變的人。這是顯而易見的。在第18節,耶穌解釋第一個比喻時說:「凡聽見天國道理不明白的,那惡者就來,把所撒在他心裏的奪了去。」種子是什麼?種子是什麼?那帶來新生命的種子是什麼?那是什麼?就是天國的道理、福音、真理、神的話語。這一點非常清楚。
事實上,你知道聖經中多處說我們是藉着聖靈重生的,但是彼得說我們是藉着神的話語重生的,這也是真確的。一個人之所以成爲基督徒,是因爲有一套真理進入他的生命。無疑,成爲基督徒不只是認識教義。成爲一個真正的基督徒不只是認識和明白一些教義。
成爲基督徒有幾個基本原則:你必須相信、知道和接受神既是一位良善的天父,也是一位聖潔公義的神。你必須相信耶穌基督是神的兒子,祂爲我們的罪死在十字架上。你必須相信神的靈能進入你的生命,全然把你更新。你必須相信這一切乃是憑信心去領受的,而不是靠行爲。
這些都是非常基本的原則,你不可以避開這些原則,基督信仰不能缺少這個基礎。天國的道理實際上帶來新生命的奇妙轉化。那種子必須進入內心深處。
那田地是什麼?請看第19節。那種子是天國的道理,但是那田地是什麼呢?是我們的心。成爲真基督徒的意義是:那種子是否真的進入了內心?第一種人好比那些種子根本從未進入的土壤。種子只是留在地面上,然後有飛鳥來把種子喫掉。種子從來沒有進入土壤裏。然而,至於第二種和第三種土壤,種子只是淺淺進入土壤裏,卻沒有深入土裏。這是最重要的一點。這就是耶穌要說明的道理。
耶穌指出什麼構成虛假的基督信仰。第20節說:「撒在石頭地上的,就是人聽了道,當下歡喜領受,只因心裏沒有根……。」這個人沒有根。種子實際上並沒有進入土壤裏,只是留在地的表面,因此種子很容易被毀壞,在這個比喻中,日頭出來一曬,因爲根沒有深入土壤並從中吸取水分,所以立即就枯乾了。換句話說,天國的道理只留在表面,卻沒有進入內心。
第三種土壤也是一樣。經文說:「撒在荊棘裏的,就是人聽了道,後來有世上的思慮、錢財的迷惑把道擠住了,不能結實。」在第三種土壤中,那種子進一步接近內心,但是人的心裏還有別的東西。你看,在第二種土壤中,那種子根本沒有進入內心。但是在第三種土壤中,種子似乎進入了內心,但是心中還有別的東西。
第二種土壤表明一些人的信仰很膚淺,我們稍後會詳細討論。第三種土壤表明一些人的信仰看來真的很深,真正的問題是這些人似乎對基督感興趣,但是他們確實還有別的東西佔據着他們的心。雜草和荊棘在土的深處紮根,比天國的道理更深。
因此,當人面對危急關頭,必須在雜草荊棘和天國的道理之間作出選擇時,內心其實深深紮根於世上的思慮。你可能會說第一種是膚淺的心,第二種是分割的心,但是它不是平均分割的。你的心在神和世上的思慮之間並沒有平均分割,世上的思慮更強烈,它們的根擠住了神的話語。
我們來看最後一種土壤。第23節說:「撒在好地上的,就是人聽道……」注意經文接着說:「……明白了。」明白了!我很高興聽到這句話,因爲它看來很含糊。我一直在想:「好吧,天國的道理根本沒有進入第一種土壤的內心;至於第二種土壤,天國的道理稍微深入了,但是從沒有真正的紮根,這到底是什麼意思?至於第三種土壤,天國的道理似乎紮了根,但是還有別的東西紮根更深。這又是什麼意思?我怎知道自己屬於哪一類呢?」
突然,經文提到第四種土壤,聖經告訴我們一個人接受了神的道,把它存在心裏,那就是明白真理的人。其他的人都並不明白真理。他們可能會說他們明白真理。在某些情況下,他們甚至擁有很多聖經知識,但是他們並不明白福音和天國的道理。一個真正的基督徒就是一個被神的道所改變的基督徒,不只是外在行爲改變,而是內心改變。
羅馬書6章17節給我們清楚說明何謂基督徒。保羅說:「感謝神!……現今卻從心裏順服了所傳給你們道理的模範。」這節清楚說明一切。你從心裏順服了所傳給你們道理的模範。首先,你看到思想、意志和情感都涉及其中。首先是思想。我們看到經文說有道理的模範傳給人。除非你接受真理、教義和聖經教導,否則你無法成爲基督徒。首先必需有道理的模範傳來,至少必須有這個核心(天國的道理和福音)。
其次,這些道理進入內心,直到內心的深處。你的生命改變了,而且順服神,這樣你便知道這些道理進入了你的內心深處,而且你也明白了。你有思想、意志,當然還有情感。你要謹記在聖經中「心」這個字代表思想、意志和情感之所在。
在美國音樂劇《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中,女主角瑪莉亞對朋友說:「我知道這個男孩並不適合我。我知道這一點,這思想在我腦海中。在腦海中我知道你說得對,我的心卻……。」你說:「我實在無法控制,我腦海中想的是一件事,我的心告訴我的卻是另一件事。」情況就是這樣。可憐的瑪莉亞,她十分悽慘。我的意思是,她腦海中想的是一件事,她的心告訴她的卻是另一件事。她那一句話的意思是:「我知道你告訴我的話是真的,但這對我的情感毫無影響。我的情感是在不同的層面上運作的。」這就是她所說「心」這個字了。
聖經從來沒有這樣使用「心」這個字。有時候,聖經說人在心裏思想。有時候,聖經說人用心來行事。有時候,聖經說人用心去感受,因爲心是思想、行爲和情感之所在。因此,保羅在羅馬書第6章是說,如果真理進入你心裏,它會影響你的思想、意志和情感……這三方面都會受到影響。你看,在第一種土壤中,思想、意志和情感都沒有涉及其中。
至於第二種土壤,經文說人聽了道當下歡喜領受。這裏涉及的只有感情而已。至於第三種土壤,我認爲聽了的人有一點明白,也許還有一些行動,但內裏卻沒有順服。你明白嗎?就第一種土壤而言,聽了道的人並沒有產生對基督信仰的思想、意志或情感。至於第二種土壤,人們只產生對基督信仰的情感。經文說人聽了道當下歡喜領受,卻神的道沒有進入內心深處。
至於第三種土壤,就認知的層面而言,聽道的人似乎有一點明白,他們的理智和情感似乎涉及其中,但重點是,在內心深處他們的意志仍然着眼於世上的事。有一個方法讓你知道福音是否已經進入你生命的中心和你的內心,就是你的思想、意志和情感都會涉及其中。據我所觀察,這就是聖經所說真基督徒和假基督徒之間的分別。
當我們看見有人說:「我討厭福音。我不喜歡福音。我不相信耶穌。我不相信這些事。」我們很容易看出那個人不是基督徒,正如第一種土壤一樣。但是虛假的基督信仰其實有三種,就是當天國的道理進入人的生命,但是真理沒有真正的生根。第一種是理智上的基督信仰。第二種是情感上的基督信仰。第三種是意念上的基督信仰。
虛假的基督信仰有三種。我認爲第二種土壤提到的是情感上的基督信仰。第三種土壤提到的是理智上的基督信仰。至於意志上的基督信仰,也許就是那種馬太福音第7章所說在末後有人說:「主阿,主阿,我們不是奉你的名傳道,奉你的名趕鬼,奉你的名行許多異能嗎?」耶穌回答說:「我從來不認識你們。」讓我逐一詳細說明。
首先是理智上的基督信仰。這些人在理智上是基督徒。如果你問他們相信什麼,他們會給你一系列的信念,而這些信念一般來說都是正統的信仰,都是正確的信念,但他們就只有這些信念而已。讓我給你們舉例說明。其中一種就是人們所謂有名無實的基督信仰。有名無實的基督徒通常會加入教會,他們認同一套教義,但就只是這樣而已。神的道從沒有在他們的心裏紮根。
我來告訴大家這種有名無實的基督信仰從何而來。這種情況在一些只有二十至四十年曆史的教會裏尤其普遍。你們知道這一點嗎?也許你們當中有些人在這樣的教會聚會。我曾經參加過這樣的教會。當一個教會成立的時候,通常那些聚在一起建立新教會的人都是擁有活潑信仰的人。他們說:「我們要爲神做大事。我們要爲神做前所未有的事。」另一個建立新教會的好處是,一般來說,在參與的人當中有三分之一至一半的人從前並不屬於任何宗派或者擁有別的宗教背景。
換句話說,新的教會往往能夠脫穎而出,能夠服事人,並且能夠吸引和留住那些並不「拘泥教會禮儀」的人。這些人來到這家新教會,說:「嘿,我在這裏感覺很舒服。這家教會似乎不只是着重教會傳統,而是真的努力去滿足我的需要。」因爲當人們建立一家新教會,這些聚在一起的人真的想要滿足身邊的人的需要。他們不只是看教會內的情況,說:「我們怎樣才能滿足我們自己的需要呢?」
一般來說,新的教會往往更能吸引新朋友,並且引導他們去到基督面前。因此,起初當一家新的教會被建立起來,幾乎所有的創立者、那些建立教會的先鋒,都擁有活潑的基督信仰。在大城市中,人們的流動性很大,但一般來說,大多數人往往希望安定下來,留下來在教會裏培養孩子長大。
二、三十年後,所有的創立者也許已經到了五、六十歲。他們的孩子一直在教會裏長大,他們加入教會,然後在教會舉行婚禮,他們的孩子又在教會裏長大。一般來說,雖然這些創立者往往十分頑固,在很多方面都十分守舊,但是他們擁有活潑的基督信仰,他們的孩子卻沒有。
他們的孩子通常都缺乏創意,對屬靈的事並不感興趣。這些孩子說:「這是我的教會,我一直都在這裏。」這樣的教會往往會培養出一代有名無實的基督徒。他們不是真正的基督徒。他們從來沒有相信別的宗教。他們一直都相信基督信仰,但是他們從來沒有服在真理的大能之下。
另一種理智上的基督信仰我稱之爲教義上的基督信仰。這些人都熱愛學習。他們喜歡神學上的真理。他們喜愛閱讀。他們喜歡聚在一起,一同討論神學。這些人也有不同種類。最危險的是有一類人特別喜愛鑽研某一種教義的教導。
已故的英國威爾斯牧者鍾馬田博士(Dr. Lloyd-Jones)是我最喜愛的作家之一。他說每當他遇到有人這麼說:「我十年前成爲了基督徒,我已經安定下來。我正在研究聖經中的預言。我是研究預言的專家。我很想知道你對這個定義有什麼看法,對這個預言又有什麼看法。鍾馬田說:每當他遇到這樣的人,他總覺得這些人的屬靈生命正處於最危險的狀況。
當你專注研究某個教義或者教條,你會開始去詢問身邊每一個人的看法……你帶着一個神學的測微計,四處詢問各人的看法,看看自己是否符合標準。有些人就是這樣的。這是有名無實的基督信仰的問題所在,也是教義上的基督信仰的問題所在。人們專注研究預言。他們專注研究靈恩派教會。他們專注研究長老教派的預定論和揀選論。但凡有人不符合標準,他們便說:「你不是一個真正的基督徒。」
事實上,鍾馬田要說的是,你的態度使你對所發生的事情感到驚奇,因爲真理進入你的生命,所以你知道自己是一個基督徒。這意味着你服在真理的大能之下。你說:「我相信耶穌基督的贖罪。我相信耶穌基督替我受刑罰。我相信耶穌基督代我贖罪,耶穌基督替我犧牲。」你這麼說是一回事。你可以把這些字句常掛在口邊,但感受到真理的大能又是另一回事。你有否被真理感動,叫你爲自己的罪哭泣難過呢?真理讓你緊張不安,還是讓你感到受安慰呢?真理有否使你謙卑下來呢?
你看,有些人總是四處對人說:「你對贖罪的觀點並不正確。」這些人從來沒有感受到贖罪的大能。他們從來沒有因基督的贖罪而謙卑下來。真理的大能從來沒有在他們的生命中產生影響,不然,他們必定會越來越謙卑、越來越有愛心、越來越有憐憫的心。因此,單單有理智上的基督信仰並不是真正的基督信仰。
其次是情感上的基督信仰。情感上的基督信仰可分爲兩類。第一類是躁狂抑鬱症般的基督信仰。我會給你們說明何謂躁狂抑鬱症般的基督信仰。也許這個名稱有點不恰當。順帶一提,據我所知躁狂抑鬱症是一種疾病,是生理上的問題。很多人患上躁狂抑鬱症,這不是他們的錯。他們需要靠藥物來穩定情緒。我絕對相信這一點。我說的不是這一類躁狂抑鬱症,明白嗎?我寫下了這個例證,感到也許不是很貼切,但也不是完全不恰當。
有些人患了躁狂抑鬱症,這不是他們的錯,只是他們有時情緒十分波動。然而,有些基督徒有躁狂抑鬱症患者的表現,這就是他們的錯了。我得告訴你,除了一個方法之外,這是無藥可救的。有躁狂抑鬱症患者的表現的基督徒依靠自己的感覺來得着確據。他們有這樣的感覺:「因爲我有深刻的感受,所以我知道自己是一個基督徒。我感受到神的榮耀。」一個人怎會有這種觀念呢?
有些人對理智型的基督信仰反應過敏。我見過有些人對那些帶着神學測微計四處去量度人們的人十分反感。他們也許離開了聖經學院或神學院,他們感到非常困惑,他們因看到人們如何試圖將神簡化成一些教義而感到不安,他們對所有的神學爭議感到沮喪,到了一個地步,他們說:「教義並不重要。這一切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我感受到耶穌在我心裏。」有些人會出現這種情況。
很多時候一個人正在人生的轉捩點尋求神。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會承認(但願你也承認),你尋求基督並不是因爲有一天你起來,說:「啊!我是多麼愚蠢、多麼驕傲、多麼邪惡。我要對自己的生命負責。證明神和創造者存在的證據明明可見。我一直在探究,我只需要把生命交給神。」
事實並非如此。你的生命出了問題。這些問題讓你看到自己的弱點,看到自己何等無助,看到自己的情緒何等波動。雖然你在這些情況下尋求神並不是錯,但有一點十分危險,就是在這些境況中你有時會情緒波動。你確實把自己的生命交給基督,你閱讀屬靈書籍、聽道、收聽福音節目、作出基督信仰的認信,這都是好的,但這是你在情緒波動的時候作的。
可是,你會否很自然就將高昂情感和將生命交給基督的行動扯上關係呢?你說:「成爲基督徒就是:我必定要痛哭才感受到這種愛的感覺。」這是十分危險的,因爲一個人可以這樣成爲一個基督徒,卻沉溺在感情中。此外還有更危險的情況。耶穌說有些人聽了道,當下歡喜領受。他們經歷極大的情感宣泄,但是神的話語沒有在他們的生命中紮根。
你可能把情感的經驗誤以爲是神的拯救。你說:「因爲我感覺良好,所以我知道神已經接納我。我感到神的同在。」親愛的聽眾朋友,這是羅馬天主教對恩典的理解。羅馬天主教認爲神將恩典注入你的生命,這樣你便得救了。神透過聖禮剎那間把恩典賜給你。(我必須說這教導是錯誤的。雖然羅馬天主教有很多偉大的信念,但是在這一點上,我必須說這是錯誤的。)
聖經告訴我們,神藉着祂的恩典拯救我們,這是神所作法律上的行動。當你把生命交給基督,神藉着耶穌基督在法律上擔當你的罪。這是法律上的行動。現在你擁有了法律地位,這不一定是一種情感的經驗。危險之處在於你可能依賴情感,而不是依賴耶穌。你可能依靠自己的經驗,而不是依靠耶穌爲你所成就的事。
此外,還有另一種虛假的、情感上的基督信仰。我稱之爲羣體狂熱式的基督信仰。羣體狂熱式的基督信仰就是人們覺得他們只能在充滿生命力的教會或小組裏與人一同敬拜、讚美神、談論神的時候才能維持自己是基督徒的感覺。當你在那個羣體中,你的心感到很溫暖,你感到自己真的與神親近。
當你離開那個羣體,你很快就無法維持你的基督信仰。你覺得沒有興趣禱告,也沒有興趣讀經。你發覺自己的生命沒有可能真正改變,然後你回到那個羣體,只要你與其他人在一起,你再次得到情感上的經驗。這裏有一個問題……我們必須面對現實。如果一家教會致力於建立美好的敬拜,首先它必須要有好的音樂,但願也有好的宣講。好的音樂和好的宣講存在着極大的危險。好的音樂和好的宣講會影響人的情感。兩者都影響人的情感!
很多時候它們也可能直接激動人的情感。我在這方面曾經有所掙扎。有一次我和太太跟一個朋友談到愛德華茲(Jonathan Edwards),愛德華茲是一位偉大的傳道者,他在大復興時期在美國馬薩諸塞州北安普頓市宣講。他恐怕直接激動人的情感,因爲他害怕這會產生虛假的、情感上的基督信仰,於是他這樣做。
他拿起自己的講章,以單調的語氣讀出來,完全沒有抑揚頓挫。他不是看着自己手上的講稿,就是看着教會後面牆上的某一處。他以單調的語氣說:「地方教會也許變成一個根本沒有活潑相交的地方,而是成爲了宗教人士迫切需要的退修中心,他們需要得着確據,知道自己與神的關係和好。教會成爲了一個宗教的緩衝區。」愛德華茲就是這樣以單調的語氣讀出來。
我們知道愛德華茲的教會經歷了大復興。人們在教會的走廊上俯伏,哀求神憐憫。當這種情況出現時,愛德華茲如何迴應呢?他不是說:「噢,這只是強烈的情感宣泄。我很討厭這種情況!噢,不要這樣。」他沒有這麼說!我盡力給你們描述這情況。愛德華茲歡喜看到這情況,也預期這情況會出現,就是當神的話語滲透人的內心,人們會有強烈的情感。當他看到人們俯伏在地哀求神的憐憫,他沒有說:「多麼可怕!多麼沒有尊嚴!起來!難道你不知道自己是英國人嗎?」他有這麼說嗎?絕對沒有。
愛德華茲說:「現在我知道神的話語滲透了人們的內心,因爲我並沒有做什麼來激動他們的情感。我將真理告訴他們。」愛德華茲的講章很出色。他所引用的例子十分精彩。事實上,我寫了一些文章教導人如何有出色的宣講,我只是以愛德華茲的講章來舉例說明就足夠了。他所引用的例子十分精彩。他的邏輯思維很高超。如果我讀出他的一些講章,你會問:「你不是說過嗎?」答案是肯定的。我盡力引用愛德華茲的話。他是一個出色的傳道者。
愛德華茲所引用的例子很精彩。他的邏輯思維很高超。他的釋經強而有力。他並沒有做什麼去直接激動人們的情感,因爲他要確保人們激動的俯伏在地,是因爲真理的緣故,是天國的道理使人重生,真理要滲透人的心。有趣的是,理智上的基督信仰害怕任何情感的表達。它們不喜歡情感。情感上的基督信仰害怕理智主義,害怕任何聖經教義的討論,或者任何形式的理性反思。
真正的基督信仰包含這一切。愛德華茲指出情感主義的問題在於它直接訴諸於的情感。情感上的基督信仰有什麼特徵?有三個特徵。第一,它與真理關係不大。它忽視理解,也不強調學習。
第二,情感上的基督信仰最終使人筋疲力盡。你無法一直維持這種狀態。如果你一直參與那些強調情感的教會或小組,你會筋疲力盡。我們並不反對情感的表達。我看似反對嗎?我並不反對!我也有情感。我並不反對情感的表達,但是你可以分辨出感情主義,因爲它使你筋疲力盡。它使你疲憊不堪,而不是建立你。
第三點是最有趣的,情感上的基督信仰不會在生命中產生持久的改變。它使人情緒高漲,但這隻會維持一兩天、一兩個星期或者一兩個月,但實際上不會產生持久的改變。羅馬書6章17節說:「現今卻從心裏順服了所傳給你們道理的模範。」那些改變是持久的!
鍾馬田有一個很好的例子,改變了我對很多事情的想法。鍾馬田是一位具影響力的傳道者。有一次他宣講一系列的福音晚會。有一晚他宣講的時候感到聖靈透過他說話,他說了精彩的信息。他留意到有一個坐在樓座的人看來情緒大受影響,顯得很不安,不斷哭泣。
鍾馬田宣講完畢,那個人走到門前跟他打招呼。那人看來有話要說,可是有人走來跟鍾馬田說話,於是那人便走了。第二天晚上,鍾馬田步行到教堂,那個人往另一個方向走,不是去教堂。他說:「牧師,你好。」鍾馬田記得那個人,說:「你好嗎?」他說:「我要告訴你一件事。昨晚你錯失了一個機會。」
鍾馬田說:「這是什麼意思?」
那人說:「昨晚我來聽你講道。我不是虔誠的人,也不是基督徒。我是出於好奇來聽你講道的。怎料你說得很好。你真的讓我有一段時間十分感動。如果昨晚你邀請我接受耶穌基督,我可能會作出迴應。事實上,如果我站在門口的時候你對我說:「跟我來,我們坐下來談談」,我也許會跟你一同禱告,可是你沒有這樣做。
鍾馬田說:「不要緊,現在我有時間,一切都很好。這是最重要的事情,請跟我來,我們坐下來談談吧。」
那人說:「不。我很抱歉。你沒有聽到我的話。我說的是昨天。今天早上醒來的時候我意識到:「天哪,昨天我感到很不安,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事實上,如果你昨天這麼說,你也許已領我歸信耶穌了,但是你錯過了機會。鍾馬田博士,希望這給你汲取教訓。」
鍾馬田跟他說:「親愛的朋友,我不知道你昨晚發生了什麼事,但是如果這種感覺無法維持二十四小時,這就不是永生神的靈在動工了。如果你現在想的話,我很樂意跟你談談,但是我沒有錯過什麼,你也沒有錯過什麼。」你知道鍾馬田要說什麼。那改變是持久的,是有果效的。你從心裏順服所傳給你們道理的模範。
第三是意志上的基督信仰。那種人對真理並不感興趣。他們抱持一套基本的信念。換句話說,他們相信所有基本信念:「我相信神、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主。我相信耶穌基督,祂是神的獨生子……」
他們相信這些基本信念,在理智上卻一點興趣也沒有。他們沒有興趣探究神的道。這些人不談論神的道,也沒有強烈的情感,但這一類人確實存在。他們很忠心、很盡責,他們嚴守道德和十誡,守正不阿。他們沒有情感、沒有理解,只有意志。
其中一種是基於懼怕的基督信仰。這種基督信仰相當簡單。如果你真的查看神存在的證據、耶穌基督是神的證據,以及聖經真確性的證據,你知道它們都是強而有力的。當我把自己的生命交給基督,並開始深入探究,我說:「爲什麼我一直看不到這些證據呢?」
當你上大學的時候,你所欽佩和敬重的人都並不否定基督信仰,只是嘲笑而已。嘲笑比否定更有效,因爲二千多年來很多人相信基督信仰,要否定它並不容易。無論基督信仰如何,你也無法透過一些基礎信仰課程就把它全盤否定,因此你只好嘲笑它。
當我上大學的時候,面對別人的嘲笑是很難持守自己的信仰的。當我成爲了基督徒,我說:「天哪!你看,有很多證據證明基督信仰。它是真的。」很多人看到這些證據,也意識到這一點,但是他們沒有歸信基督。他們看到證據。他們知道有神存在。他們成長中被灌輸這些概念,或者他們只是明白這些概念,而他們只是尋求保障。這意味着他們害怕如果自己不爲神做點事,神就不會應允他們的禱告,不會保護他們的孩子,不會讓他們上天堂。
基於懼怕的基督信仰並不意味着那些人時刻都感到害怕,但是他們心底裏很害怕在宗教上失敗,多於渴望成長、成功和事奉神。對兒童心理學有認識的人都知道,以孩子害怕失敗的心態而不是以渴望成功的心態去驅使他們是最不可取的。
有人曾經做過研究,發現當你帶孩子出去投籃,有些孩子只會在很遠的距離投籃,因爲如果他們投不進,沒有人會說:「啊,真笨拙!」他們站在遠處投籃,因爲他們害怕走近。他們很害怕失敗,只要他們不失敗,他們並不在乎是否成功。他們站得很遠,甚至不願意嘗試一下,這樣便沒有人會說:「你失敗了。」
這種情況在信仰上也出現。很多人都受到害怕失敗的心態所驅使。他們說:「我不想與神隔絕。我不想被扔進地獄裏。我不想我的禱告不蒙應允。我不想良心受責。我不想承受不信神的後果。」他們沒有積極渴望事奉神、渴慕神和認識神。這就是基於懼怕的基督信仰。我們一同禱告。
親愛的天父,求禰幫助我們明白真正的基督信仰,也幫助我們在耶穌基督裏不斷成長,使我們在生命中產生持久的改變,成爲一個真基督徒,榮耀禰的名。禱告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