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路加福音11章5-13節
你們中間作父親的,誰有兒子求餅,反給他石頭呢?求魚,反拿蛇當魚給他呢?—路加福音11章11節
經過多年的努力,素珊終於懷孕了,她和丈夫凱華欣喜若狂。當凱華知道素珊的健康狀況可能會危及胎兒,就每天晚上徹夜不眠爲妻兒禱告。直到某天夜裏,凱華覺得自己不需向上帝苦苦哀求,因上帝已應允看顧一切。但一週後,素珊流產了。凱華傷心欲絕,不禁猜想,是否禱告得不夠纔會失去孩子?
第一次讀到路加福音11章5-8節的比喻時,我們可能也會這麼想。因爲那人不斷地苦苦哀求,他的朋友(有時被認爲象徵上帝)才下牀去幫助他。那麼,這則比喻看似暗示我們,只有在我們糾纏不休時,上帝纔會滿足我們的需要,如果我們禱告得不夠,上帝也許就不會幫助我們。
但聖經註釋家斯諾德格拉斯(Klyne Snodgrass)卻認爲這是曲解。其真正的重點是,如果連朋友都可能出於自私的理由幫助我們,那我們無私的天父豈不更會幫助我們嗎?所以我們可以帶着信心祈求(9-10節),知道上帝遠勝於敗壞的世人(11-13節)。上帝不是比喻裏自私的朋友,祂正好相反。
我對凱華說:“我不知道爲什麼你會失去孩子,但我知道不是因爲你禱告得不夠迫切。上帝絕不是那樣的。”
比喻中的朋友若象徵上帝,那會是什麼樣的一位上帝?
若11-13節闡明這則比喻,那上帝是怎麼樣的呢?
天父,我向禰陳明我和別人的需要,
相信禰會垂聽並回應,我也心懷感恩,
因這是出於禰的美善,而非因爲我的言語。
靈糧透視
有些基督徒對路加福音11章9-10節這看似淺顯易懂的應許,仍感到疑惑。這似乎是耶穌給了我們一張空白支票,我們在禱告中把支票填寫好就交給上帝,以爲祂必定會答應我們的要求。然而,基督的這番話可能是一種修辭的誇張法——爲了證明一個觀點而極度誇張。耶穌在描述天父的心意時,釐清了祂要表達的觀點(11-13節)。天父深愛着我們,渴望把最好的給我們。然而,什麼是“最好的”必須由祂界定,而不是由我們界定。這意味着,當我們向上帝禱告時,我們可以確信,祂的迴應永遠值得信賴。
柯貝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