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聽眾朋友、弟兄姊妹,今天我們探討「耶穌的神蹟」系列——「把船開到水深之處」這個題目。
當我開始準備這篇信息的時候,我意識到這個神蹟好像一個書擋,記述了耶穌、彼得,以及他如何奇蹟地捕獲一大網魚的故事,因爲約翰福音第21章記載了另一個類似的神蹟。讓我先讀出路加福音第5章的記載。然後我會讀出另一段經文的記載,因爲你必須一併閱讀這兩段經文才能夠理解這個神蹟。我們希望藉此找出神要從這段經文教導我們的人生真理。讓我先讀出路加福音5章1至11節。
1.耶穌站在革尼撒勒湖邊,眾人擁擠他,要聽神的道。
2.他見有兩隻船灣在湖邊;打魚的人卻離開船洗網去了。
3.有一隻船是西門的,耶穌就上去,請他把船撐開,稍微離岸,就坐下,從船上教訓眾人。
4.講完了,對西門說:把船開到水深之處,下網打魚。
5.西門說:夫子,我們整夜勞力,並沒有打着什麼。但依從你的話,我就下網。
6.他們下了網,就圈住許多魚,網險些裂開,
7.便招呼那隻船上的同伴來幫助。他們就來,把魚裝滿了兩隻船,甚至船要沉下去。
8.西門彼得看見,就俯伏在耶穌膝前,說:主阿!離開我,我是個罪人!
9.他和一切同在的人都驚訝這一網所打的魚。
10.他的夥伴西庇太的兒子雅各、約翰,也是這樣。耶穌對西門說:不要怕!從今以後,你要得人了。
11.他們把兩隻船攏了岸,就撇下所有的,跟從了耶穌。
現在讓我讀出另一段類似的經文:約翰福音第21章。我說這是一段類似的經文,我不是指這是同一件事蹟的另一個記載。這是另一件事蹟,是耶穌在地上的傳道工作結束時所行的另一個神蹟。讓我讀出約翰福音21節1至 12節。
1.這些事以後,耶穌在提比哩亞海邊又向門徒顯現。他怎樣顯現記在下面:
2.有西門彼得和稱爲低土馬的多馬,並加利利的迦拿人拿但業,還有西庇太的兩個兒子,又有兩個門徒,都在一處。
3.西門彼得對他們說:我打魚去。他們說:我們也和你同去。他們就出去,上了船;那一夜並沒有打着什麼。
4.天將亮的時候,耶穌站在岸上,門徒卻不知道是耶穌。
5.耶穌就對他們說:小子!你們有吃的沒有﹖他們回答說:沒有。
6.耶穌說:你們把網撒在船的右邊,就必得着。他們便撒下網去,竟拉不上來了,因爲魚甚多。
7.耶穌所愛的那門徒對彼得說:是主!那時西門彼得赤着身子,一聽見是主,就束上一件外衣,跳在海里。
8.其餘的門徒離岸不遠,約有二百肘(古代以肘爲尺,一肘約有今時尺半),就在小船上把那網魚拉過來。
9.他們上了岸,就看見那裏有炭火,上面有魚,又有餅。
10.耶穌對他們說:把剛纔打的魚拿幾條來。
11.西門彼得就去(或作:上船),把網拉到岸上。那網滿了大魚,共一百五十三條;魚雖這樣多,網卻沒有破。
12.耶穌說:你們來吃早飯。門徒中沒有一個敢問他:你是誰﹖因爲知道是主。
這是神的話語。
我們從這個兩分的神蹟學到什麼呢?耶穌施行了神蹟兩次。我們學到什麼呢?從表面上看來,神蹟有很多地方值得思考。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事件中的細節。親愛的聽眾朋友,順帶一提,我得時常提醒大家一點,這些神蹟不是傳說故事。人們不會這樣寫傳說故事。約翰福音第21章說:「其餘的門徒離岸不遠,約有二百肘。」
經文告訴我們,當西門彼得看見耶穌,就束上一件外衣,跳在海里。經文告訴我們,門徒的網滿了大魚,共一百五十三條。這些都是無用的細節,不會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也不會爲傳說故事加添什麼色彩,至少當時人們不是這樣寫傳說故事。爲什麼經文要提到一百五十三條魚呢?爲什麼經文要提到門徒離岸約有二百肘呢?爲什麼經文要提到西門彼得束上一件外衣跳在海里呢?爲什麼經文要提到這些細節呢?因爲門徒記得這些細節。這些不是傳說故事,你明白嗎?這個神蹟故事並不是以傳說故事的方式來寫作的。故事中充滿微不足道的細節,這都是目擊者的記述。
當你讀這個故事的時候,另外有一點立即引起你注意,西門彼得在路加福音第5章說:「夫子,我們整夜勞力,並沒有打着什麼。但依從你的話,我就下網。」當你對你的孩子,尤其是正值青春期的孩子說:「你要這樣做。」他們會回答說:「爲什麼?」換句話說,你只是告訴他們要做什麼其實並不足夠。他們很想知道做這件事的原因。無可否認,這對父母來說實在有點惱人。
另一方面,我們都會犯錯。我們都是會犯錯的人。我們過去都曾經失敗,也曾經出錯。一個孩子或青少年想知道做某事背後的原因其實也不是完全錯的。看看西門彼得,他根本沒有理由照耶穌的話去做。他根本沒有理由把船開到水深之處,然後下網打魚。完全沒有理由。這做法根本沒有一點理據。沒有任何理由可言。然而,西門彼得怎麼說呢?他這樣做唯一的理由是:「……但依從你的話……。」意思是:既然耶穌禰這樣說,我就下網吧。
聖經告訴我們,耶穌的吩咐就是充分的理由了。你可以說:「主耶穌,我沒有理由這樣做。這樣做似乎並不實際。我以前也曾經嘗試這樣做。」或說:「這個做法似乎行不通。每個人都說這個做法行不通。」你也可以說:「……但依從你的話……」你做某事是否只是因爲耶穌這樣吩咐你呢?抑或你會這麼說:「我必須知道背後的原因」?你說:「耶穌這樣吩咐我,但是我有自己的理解。這樣做實際嗎?這樣做能讓我達成我的計劃嗎?這樣做能幫助我嗎?」你明白嗎?
如果你對耶穌的吩咐這樣迴應:「我不想這麼做,這實在不切實際。」這也許意味着你從來沒有聽從祂;相反,你只想得到祂的建議。有人曾經這樣告訴我:「基本上,我一直都是基督徒。我真的努力去做耶穌吩咐我去做的事,但我只不過是人。當然,我做了這樣的事。每個人都是這樣的。我知道聖經的吩咐,但我只不過是人。我是不由自主的。」
他們的真正意思是:「我已聽取耶穌的建議了。」順服意味着「只因耶穌這樣說」,我便照着做。如果你曾經偏離耶穌的吩咐,這也許表明你認爲自己在其餘的時間都順服祂,其實你只是聽取祂的建議。你正在這樣做,因爲這樣做看起來合情合理,這樣做似乎很實際,這樣做似乎能夠達成你的目標。這告訴你順服到底是什麼意思。有時候,當你最終只因耶穌吩咐而照着做的時候,祝福纔會臨到。
這些都不是經文的重點。這些都不是這個神蹟的主要教訓。這個神蹟的主要教訓是什麼呢?引人入勝的是,這個神蹟耶穌施行了兩次,兩個神蹟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第二,耶穌的反應相同。耶穌大概是說:「依從我的話去做。」你明白嗎?一開始祂說:「把船開到水深之處,下網打魚。」只因我這麼說你便要這樣做。在約翰福音第21章,耶穌第二次行這個神蹟,祂做了同樣的事。祂說:「你們把網撒在船的右邊。」
這麼說根本毫不合理。也許有門徒心裏想:「把網撒在船的另一邊?我們整夜勞力,已經把網撒在船的每一邊了。」耶穌說:「把網撒在船的右邊。」耶穌在岸邊,距離約有二百肘,祂怎會知道呢?對嗎?你看,除非這是耶穌的吩咐,否則根本沒有順服的理由。在這兩個處境中,他們都面對相同的問題,他們都有相同的方向。耶穌說:「你要因爲我這麼說而順服,要因爲我而這樣做。」
第三。同樣的神蹟發生了。門徒奇蹟地捕獲一大網的魚,實在令人難以置信。
第四,在這兩個處境中,西門彼得都有強烈的反應。在這兩個處境中,西門彼得的反應都與魚獲無關。西門彼得在這兩個處境中都沒有說:「太棒了!看看這些魚。」彼得知道這個神蹟的重點並不在於那些魚,而是要教導我們關乎耶穌的真理。
剛纔提到兩個神蹟的相同之處,但是這兩個神蹟有什麼分別呢?兩者的分別實在引人注目。彼得的迴應截然不同。在第一個神蹟,他說:「主阿!離開我,我是個罪人!」我猜想如果他們不是在船上,彼得可能早已跑掉了。他們在水深之處,他們不只是離岸一百碼。在路加福音第5章,這個神蹟是行在水深之處的。這也是彼得在這個神蹟中沒有從船上跳在海里的唯一原因。但是他不會爲了同樣的原因而從船上跳在海里,他可以竭盡所能從船上跳在海里以求逃脫。
在約翰福音第21章,彼得好像發狂一樣。他從船上跳在海里,爲要趕快到耶穌那裏去。到底是怎麼回事?面對同樣的問題、同樣的神蹟、耶穌同樣的迴應、同樣的方向、同樣的重點,彼得的反應卻截然不同。這個神蹟教導我們什麼道理?它教導我們兩件事。首先,這個神蹟教導我們耶穌基督是聖潔的。其次,它教導我們成爲基督徒到底是什麼意思。
首先,這個神蹟教導我們耶穌基督是聖潔的。在這兩個處境中,耶穌都顯明祂是大而可畏的,祂擁有無比的知識和大能、祂掌管大自然,祂擁有絕對的主權。換句話說,在這兩個處境中,耶穌表明祂是至高的。在路加福音第5章,我們看到一般人面對至高者的反應。
正如聖經一貫的教導一樣,路加福音第5章告訴我們:靠近神是痛苦的經歷。這教導與一般常理背道而馳。你大可以走進書店,看看那些帶有宗教色彩的心意卡。我猜想那些營銷商認爲有不同的宗教類型,那些帶有宗教色彩的心意卡主要不是爲中上階層的人而設計的,他們認爲低下階層的人似乎比較虔誠,所以需要爲這些人設計心意卡。於是他們設計和生產這些心意卡。
有些心意卡的上方寫着:「與神親近」等字句。你會發現這些心意卡(無論是復活節賀卡、聖誕節賀卡、結婚賀卡或者各種不同用途、爲有宗教信仰的人而設計的心意卡)的上方通常都寫有一些字。如果你看到寫着「與神親近」等字句的心意卡,我可以馬上告訴你這張心意卡是什麼模樣的。首先,心意卡的顏色通常是柔和的。其次,卡面的設計通常是一道光從彩色玻璃窗透出來,也許還有一雙禱告的手。
你應該可以從這些帶有「與神親近」概念的心意卡得到溫暖舒暢的感覺。因爲一般人認爲「與神親近」的感覺是十分溫暖的。看看聖經怎樣告訴我們……我們看到任何與神親近的人都會發現自己深陷困境。任何與聖經中所描述的真神親近的人(這是重點所在)都會陷入可怕的境況。他們會經歷痛苦,有時會受傷。
看看雅各吧。在創世記32章,雅各正面對生命中的危機。當時他獨自一人,他多年前得罪了他的哥哥以掃,想要回去見以掃。雅各在禱告的時候,有一個人從黑暗中出來與他摔跤。這個人大有能力,與雅各摔跤直到黎明。雅各本身也是一個強壯的人。他無法勝過這個人,那時黎明將至。
這個人對雅各說:「容我去吧!」雅各開始意識到這不是一個人,他說:「你不給我祝福,我就不容你去。」這個人大有能力,他顯出他並不是要猛攻雅各。這個人將雅各的大腿窩摸了一把,雅各的大腿窩正在摔跤的時候就扭了。他的大腿從此就瘸了。這個人只是摸了雅各一把,雅各便苦不堪言。雅各意識到這是耶和華。
耶和華必須在日頭出來之前離開,免得雅各看到祂的臉,怕他性命不保。雅各感到驚訝。這事以後,他給那地方起名叫毘努伊勒。毘努伊勒就是神之面的意思。當你讀完整章經文,你就知道雅各給那地方起名叫神的臉,因爲他說:「我面對面見了神,我的性命仍得保全。」順帶一提,這說法也不是完全正確,因爲雅各只是差點見到神的臉,他的大腿從此就瘸了。他彷佛避過一場殺身之禍。他也許說:「我與神這樣親近,我與神同在,結果就是終身殘廢。」他本以爲有美好的結果。
看看約伯吧。約伯與神親近,他確實經歷神的同在。他說:「我厭惡自己,在塵土和爐灰中懊悔。」以賽亞書第6章記載,先知以賽亞與神親近。當他真的看到神時,他俯伏在地,說:「禍哉!我滅亡了!」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他絕對是滅亡了。這是怎麼回事?這並不難理解。當我們與至高者同在的時候總會有這種經驗。
德國著名宗教社會學家魯道夫(Rudolf Otto)在20 世紀初嘗試以科學方法來研究宗教,他寫了一本書名爲《神聖者的觀念》(The Idea of the Holy)。他察覺到每當人去到至高者面前,他們總會經歷到魯道夫所謂的「神聖的敬畏」,這種情況不僅在聖經中出現,所有宗教,甚至是最古老的宗教也是如此。他把這種「神聖的敬畏」描述得淋漓盡致。這個概念非常有用,也合乎聖經。
魯道夫指出「神聖的敬畏」是一種令人飽受創傷的經歷,由於對至聖者有一種完全對立、強烈和熱情的迴應而感到自己被撕裂了一樣。魯道夫說:一方面,當你走近至聖者,你感到着迷,你深深被吸引,無法脫離。你極力追求,你想經歷更多。同時,你卻害怕得要死,你受到傷害,你感到很痛苦,你感到很害怕。怎會這樣的呢?這就是魯道夫研究宗教時所觀察到人與至聖者同在的經歷。魯道夫本身不是基督徒,他十分反對超自然的概念,而且對這種概念存着偏見。他說人與至聖者同在時感到自己被撕裂了。
順帶一提,即使當人與出類超羣的人在一起時也會出現這種情況,不是嗎?多年前我看過一項研究,出類拔萃的人在大機構裏通常都不會大展鴻圖。他們不得不出去自己創業。你知道爲什麼嗎?因爲他們會對自己的上司構成威脅。他們不會平步青雲,也不會獲得好的工作機會,他們必須出外闖天地。你曾否見過自己的朋友或其他人如何與聰明絕頂的人共處,他們如何與才華橫溢的人共處,他們如何與魁力非凡的人共處?那是一種怎樣的關係?是一種又愛又恨的關係,對嗎?
一方面,你喜歡有這樣的人作爲你的朋友,你想與這樣的人在一起;另一方面,你卻討厭他們。那是一種怎樣的關係?這是一種較輕微的「神聖的敬畏」關係。如果真的有神,神是至高的至高者,這種「神聖的敬畏」就合情合理了。魯道夫說:你深深被吸引,同時又深感厭惡。你既着迷又害怕。你知道爲什麼嗎?這是同一個原因的兩方面。
你知道自己不是聖潔的。你知道自己不是至高的。你被那些比你漂亮得多的人深深吸引,同時你卻憎恨這些深深吸引着你的人,因爲你知道自己不及他們那麼漂亮,你喜歡跟他們在一起。你感到自己的缺欠,你希望跟他們在一起。你知道自己不及他們那麼聰明。你知道自己不及他們那麼有才華,因此,你喜歡跟有才華的人在一起。你感到自己的缺欠,你透過他們的尊重和垂青而得到肯定。
同時,這份知道自己有所缺欠的感覺使你感到受威脅,因爲這些人使你的缺欠表露無遺。薩里埃利(Salieri)是十八世紀末有名的音樂家,當他與音樂奇才莫扎特(Mozart)走在一起時,他十分討厭莫扎特,因爲莫扎特令他顯得十分平庸。當一個人靠近真正的耶穌,當一個人靠近真神,他會感到着迷。摩西對神說:「求你顯出你的榮耀給我看。」意思是:「主啊,我想見到禰的面。我要靠近禰,與禰同在。」神回答說:「你不能看見我的面,因爲人見我的面不能存活。」你看,這就是「神聖的敬畏」。人渴望與神同在,卻害怕得要死。人對神又愛又恨。」
這就是人所面對的問題。我們無法與神同住,我們又不能沒有神。我們在各方面深深被神所吸引,但當我們靠近真神,我們又深感厭惡。我們說:「我無法相信這樣的神。聖經說有一位聖潔的神、發烈怒的神、審判人的神。我很討厭這個觀念。」無論在理智上或情感上我們都無法接受這樣的神。另一方面,我們感到心靈空虛。你是否記得從前自己是何等討厭聖經中所描述的神,在理智上曾經多少次嘲笑這些觀念嗎?
你說:「我不接受既完美又聖潔的神竟會把人丟在地獄裏,什麼在西乃山頒佈十誡等觀念我也不接受……」你討厭這些觀念。爲什麼?因爲這使你的缺欠表露無遺。你也許仍是很討厭這些觀念,但隨着時間過去,你意識到自己的需要,你說:「我需要一些東西。我需要神。我需要神。我不相信祂。至少我不渴望這樣的神,但我渴望某一種神。」這是什麼?你說:「離開我。」當你靠近真神,你說:「離開我。」然而,你又渴望與祂同在。現在讓我來說明如何應用這道理,然後才討論最後一點。
首先,我們剛纔說過,如果你靠近真神,你會經歷這種衝突。首先,我要問那些正在思考基督信仰的聽眾朋友,你有這種經歷嗎?讓我以另一種方式來說明吧。這是一個很好的測試,讓我們看看自己的宗教信仰是否真實。如果你對神有這樣的觀念:「只要當我在湖上泛舟時我便感到與神十分親近。我不需要到教會聚會,也不需要讀聖經。當我與別人在一起,當我幫助別人的時候,我便感到與神十分親近。我在這些時刻感到與神親近。」如果當你靠近禰的神時沒有任何衝突,也沒有任何創傷,這並不是真正的神。
只要你明白當人與一些高人一等的人在一起時有怎樣的反應,如果真的有神,你對至高的至高者將會有更大的反應,這種「神聖的敬畏」就合情合理了。如果當你想到這個神,並且與他親近時沒有一點衝突,你到底怎能擁有一位真正的神呢?親愛的聽眾朋友,當你靠近真神的時候,祂好像湖上的暴風一樣,總是把湖底的垃圾都刮起來。當你靠近神的時候,你會感受到衝突和創傷。你內心深處的污穢會被刮出來。你看到自己的真面目。你在掙扎。
有些人到教會聚會,參加查經班,我看到他們在掙扎,他們感到心煩意亂,也許他們因聽到我所說的信息而惱怒,我認爲這是好事,至少這些人朝着正確方向認識真神。有些人卻說:「啊,什麼宗教?什麼聖經?當我走進大自然的時候,我便感到與神親近。當我跟人們在一起時,我感到與神親近。正如一首流行歌曲的歌詞寫道:『聖誕節的真正意義何在?不在於宗教信仰,也不在於你相信什麼。宗教信仰就是彼此相愛。』你看,我在這些時刻感到與神親近。」但這裏所說的不可能是真神。
我要提出另一點。你要明白,從這個角度來看,人可以變得更虔誠,他們開始讀經、到教會聚會、積極參與活動、探究基督信仰,閱讀基督教書籍,但只是變得更虔誠也許是你所做最糟糕的一件事?你明白爲什麼嗎?我經常看到這種情況。人們生命中遇到問題。有時候輔導員甚至會這樣對受輔導者說:「到教會去吧。你感到有所缺欠,你感到心靈空虛。到教會尋找一些啟迪吧。」
難道你不明白嗎?根據聖經的教導,實際上遠離神或許比只是靠近神還好,你要進入神的懷抱,不要只是靠近祂,也不要只是變得更虔誠,這是行不通的,你明白嗎?如果你起初只是嘗試變得更虔誠,如果你只是嘗試與耶穌維持一種普通朋友的關係,你讀有關耶穌的事蹟,努力過着良善的生活,你說:「我要戒掉一些不良習慣。我要努力遵守十誡,也要讀登山寶訓。我要多花一些時間禱告,到教會聚會,參與宗教活動,也要幫助窮人。」如果你這樣做,起初你也許感到一點安慰,你的良心會好過一點。
你越是以普通朋友的身分接近神,你只是讀聖經,閱讀一些有關基督信仰的書籍,你越是發現自己開始感覺更糟,因爲你只是變得更虔誠……當你到教會聚會,你會發現自己更加明白,如果你沒有重生得救,沒有歸信耶穌基督,沒有理解福音,如果你只想變得更虔誠,你試圖靠近神。神是烈火,你若只是透過變得更虔誠來靠近神,這烈火開始燒傷你。你會退卻,你開始感到缺欠。
你聽從聖經的教導,知道要如何彼此相愛,知道自己要成爲正直、謙卑和充滿憐憫的人。你明白嗎?你只是靠近耶穌,與耶穌維持普通朋友的關係……耶穌基督是聖潔的,如果你只是跟祂維持普通朋友的關係,如果你只是變得更虔誠,祂會令你覺得自己很糟糕。你只是靠近神多一點,這是最糟糕的事情。只是有點接近神。只是靠近神多一點會帶來創傷。你明白嗎?
你會聽到這些人說:「我嘗試變得更虔誠,這令我感覺很糟糕。」這就是路加福音第5章所描述的彼得。彼得感覺很美好,他心裏想:「我有巴勒斯坦地最了不起的拉比坐在我的船上。我要成爲耶穌的跟隨者。我要與祂同在,緊緊跟隨祂。我要成爲祂身邊最重要的人。」你變得虔誠,有道德,盡力做到最好。起初,你感覺良好,但看看發生了什麼事。
西門彼得自我感覺良好,也許他心裏想:「嘿,我是耶穌的得力助手。」但當他知道耶穌的真正身分時,發生了什麼事情?這種情況也經常發生在我們身上。當我們第一次來到基督面前,我們生命中的某些東西顯露出我們的缺欠,我們需要基督,對嗎?我們大體上對神有一種普遍的需要。因此你參加查經班,參與基督教事工,到教會聚會敬拜。也許你只是想靠近一點,只想得到一點點激勵。起初你感覺良好,但最終你感到糟透了。你的感覺跟彼得的感覺一樣。
你會說:「離開我」,因爲你感到有所缺欠。你會說:「我永遠無法達到這些標準。」你越靠近耶穌基督,你越清楚看到自己應有的模樣。你說:「我無法做到。」這使你感到受創。是什麼讓彼得改變過來呢?是什麼讓彼得成爲約翰福音第21章中的彼得呢?我們必須明白約翰福音第21章所描述的彼得當時所處的情況,自從他三次不認主之後,他沒有見過耶穌。彼得心中有未解脫的內疚。約翰福音第21章中的彼得比路加福音第5章中的彼得更意識到自己的罪。彼得已經跟耶穌一同生活了三年之久,他知道自己應該如何生活。
彼得面臨極大的考驗,他的主被釘在十字架上,他卻不認他的主。他退縮、他膽怯。然而,這一次,彼得竭力盡快跑到耶穌面前。爲什麼?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彼得明白福音。看,你知道舊約時代的宗教信仰出了什麼問題?希伯來書所說的正是這個問題。以色列人靠近神。他們靠近神。
神臨在的榮光在至聖所中,但是沒有人可以進入至聖所。人進到那裏必無法存活,因爲人有罪。因此,人們靠近那裏。他們可以站在附近,卻不能闖入至聖所。只有大祭司可以進入至聖所,或者某些特殊人物如摩西纔可以進到神面前,事實上摩西面對面看見神。雅各與神也十分親近。但大多數人只是站在附近。
我必須告訴你們一件事,只是靠近神卻沒有進到神的同在,這幾乎與遠離神沒有分別,甚至更糟。耶穌基督是真正的大祭司。祂進到神那裏,祂親自把自己獻在壇上。耶穌基督成爲了祭牲,爲世人付清罪債。馬太福音記載,在耶穌受死的一刻,殿裏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爲兩半。你看,福音的關鍵不是:「你從前並不虔誠,所以現在你要變得虔誠。你從前遠離神,所以現在你要靠近神。」不是這樣的。關鍵並不在於要靠近神。很多時候只是靠近神甚至會比遠離神更糟。
你要做的是進到神裏面,你渴望在基督裏,你渴望進到祂的懷中。你若要進到神裏面,你必須明白人不是靠行爲得救的,而是靠耶穌爲你所成就的一切,並且全然依靠耶穌。這是唯一的原因能夠解釋爲什麼彼得的生命出現改變。看看彼得,他需要寬恕。他因爲不認主而感到罪疚,但現在他的罪驅使他去耶穌面前。
讓我來總結一下。你只是靠近耶穌,還是進到耶穌裏面?你只是靠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道德行爲,還是明白福音,知道自己是靠着恩典和耶穌的應許得救呢?有一個方法可以讓你分辨自己到底是路加福音第5章中的彼得,還是約翰福音第21章中的彼得?
換句話說,當你感到糟透了,當你搞砸了,當你明知故犯,當你覺得自己一敗塗地,這種挫敗感是否令你不想到教會去,不想去到耶穌面前,不想禱告呢?你心裏想:「啊,我的天哪,我怎能去到耶穌面前?」還是你會說:「我要竭盡所能去親近耶穌,從船上跳在海里也沒關係。我極力地遊、涉水、奔跑,趕快奔向耶穌」?
你的罪是否驅使你回到耶穌那裏呢?你的罪是否驅使你與耶穌恢復相交,還是因你感到自己是個罪人而完全阻礙你與耶穌相交?這樣你就可以分辨自己到底是路加福音第5章中的彼得,還是約翰福音第21章中的彼得。最後,我要提醒教會中的領袖、那些積極參與教會事奉的聽眾朋友。
你積極參與教會事奉,參加查經班,也帶領小組。你做了這一切事情。讓我來告訴你。這裏有一個危險。你是否真的藉着個人的靈修時間與主相交?你是否真的與主相連呢?你心裏感受到祂的愛嗎?在你禱告的時候,你真的感到自己突破障礙嗎?如果這些情況並沒有經常出現,你會發現自己只是靠近神而已。
研經和基督教的活動讓你靠近神,然而,如果你不是真的與主相連,如果你沒有不斷更新,回想起神的恩典,你會發現自己變得性情乖戾、易怒、脾氣暴躁,正如那些只是靠近神卻沒有進到神那裏的人一樣,他們感受不到神的寬恕和恩典,只是不斷提醒自己應該如何。
如果你只是靠近神而沒有進到祂那裏,你會變得脾氣暴躁。如果你只是靠近耶穌而沒有進到祂那裏,你會變得充滿罪疚和憂慮。進到耶穌那裏去吧。進去吧。你可以開始單單因爲耶穌的吩咐而順服祂。我們一同禱告。
親愛的天父,感謝禰讓我們看到路加福音第5章中的彼得和約翰福音第21章中的彼得是何等截然不同。感謝禰讓我們明白兩者的差異,起初彼得只是視禰爲老師和典範,最後他把禰視爲救主和主。天父啊,求禰幫助我們透過這段經文明白自己的心。
求禰幫助我們明白,我們並不是要靠近神,也不是要變得更虔誠。我們渴望看到禰的臉,躺在禰的懷裏,在禰的身邊,在禰愛子裏安全穩妥。求禰向我們顯明當中的真義。求禰在節目結束之前讓各位聽眾朋友明白這真理。禱告奉主耶穌的名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