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的比喻」系列 六、樹的比喻:論悔改
提摩太·凱勒

親愛的聽眾朋友、弟兄姊妹,今天我們探討「耶穌的比喻」系列——「樹的比喻,論悔改」這個題目。

今天研讀的經文來自路加福音第13章1至9節:

1 正當那時,有人將彼拉多使加利利人的血攙雜在他們祭物中的事告訴耶穌。 2 耶穌說:「你們以爲這些加利利人比眾加利利人更有罪,所以受這害嗎? 3 我告訴你們:不是的!你們若不悔改,都要如此滅亡! 4 從前西羅亞樓倒塌了,壓死十八個人,你們以爲那些人比一切住在耶路撒冷的人更有罪嗎? 5 我告訴你們:不是的!你們若不悔改,都要如此滅亡!」 6 於是用比喻說:「一個人有一棵無花果樹栽在葡萄園裏。他來到樹前找果子,卻找不着。 7 就對管園的說:『看哪,我這三年來到這無花果樹前找果子,竟找不着。把它砍了吧,何必白佔地土呢?』 8 「管園的說:『主啊,今年且留着,等我周圍掘開土,加上糞, 9 以後若結果子便罷,不然再把它砍了。』」

這是神的話語。

這個比喻和教導的主題是關於悔改。這篇信息的要點真的很簡單。我希望探討這些信息,預備你與主相遇。耶穌在講論悔改。今天,人們對悔改有許多不同的意見。

舉例說,英國著名詩人拜倫勳爵(Lord Byron)說過:「弱者纔會悔改!」然而另一位著名詩人莎士比亞透過他筆下一個角色說:「我將悔改,但突然……我的心下沉,失去悔改的力量。」你可明白?一位詩人說:「弱者纔會悔改!惟有弱者和失敗者纔會悔改!」莎士比亞則明白悔改需要力量。他看悔改爲一項成就。

正如任何人類的成就,悔改須要無比的力量,須要你刻意集中所有的激情、能力和力量,作出承擔。到底哪位詩人說得對呢?悔改是力量的表現,還是軟弱的表現呢?我認爲現代文化對悔改的看法與拜倫的看法相似,你甚至可以說,現代人因着周圍的環境和思想模式而不悔改。

我之前曾提過,我兒子大學時帶了一本年刊回家。在年刊裏,那些高年級學生可在他們的照片下寫一些簡短的說話、格言、箴言或引語來表示:「這就是我生活的目標,這是我生活的動力。」有一個女同學寫了一句詩,那是英國詩人威簾‧享利(W.E. Henley)在上世紀所寫的。

我認爲這是現代人很典型的說法,當有人想輔導、牧養或幫助別人時,他們便這樣相勸。我曾在車上聽到人們這樣相勸,在街上也聽過人這樣勸阻別人。我肯定在一些清談節目中聽過這些說話,他們這樣彼此勸說。這首詩是這樣的:

縱然門多麼狹 ,儘管嚴懲綿延不盡 ,我是我命運的主人,我是我心靈的統率。

這是一首很出名的詩。你可明白背後的含義?詩人要說的是:「我記得有段日子,人們談論窄門、天堂和地獄,常常提到有一個清單寫滿各式各樣的律例及諸如此類的要求,但事情有了改變。」詩人是說:「我不在乎窄門,不在乎天堂和地獄,不在乎嚴懲綿延不盡。『我是我命運的主,我是我心靈的統率。』」意思是「不論我的生命是否能符合標準,我本身有權爲自己決定是非對錯,決定自己是否得救或滅亡。我必須決定這些事。」

對這樣的思維模式,悔改差不多是無意義的。惟有那些不知道什麼對自己來說纔是正確的人才會悔改。當現代人聽到基督的信息,談到愛和神的能力,他們會說:「這很棒。」他們聽到基督的信息說:「要透過悔改接受救恩。」一般人對悔改的態度並非敵對,他們只是無法理解而已。

偉大的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在另一個處景中說過,他們望着悔改的教義時一臉茫然,像「像牛盯着一個新牛欄一樣。」他們不明白當中的意思。莎士比亞對悔改的理解更深刻,他的見解更接近耶穌基督的說話。我們會用很短時間探討這些信息。耶穌指出,悔改是一切事情的鎖匙。耶穌指出,我們理應以悔改的心處理身上遇到的各樣事情。

悔改是一個準則,所有事物都要通過它。我們應以悔改的心處理遇到的各樣事情。換句話說,聖經指出沒有任何行動比悔改更須要偉大的情操,也沒有任何行動比悔改帶來更偉大的情操。沒有行動比悔改須要更多情操,沒有行動比悔改更須要情操,帶來更高尚的情操。現在讓我們看看耶穌就悔改說了甚麼話。

耶穌在這段奇妙的經文中至少告訴我們三件事。祂指出我們都須要持續悔改、持續悔改有何本質。最後祂教導我們如何培養持續悔改的心。換句話說,耶穌指出我們需要悔改,如何悔改,以及祂如何幫助我們悔改。耶穌怎樣培養我們的悔改之心,祂如何爲我們帶來悔改。

第一點。我們需要持續悔改。這是很簡單的信息,卻很深奧。耶穌指出,悔改是普世性的需要。他正在向一班人說話。這些人提到兩宗可怕的慘劇。當時所有人顯然都知道這些慘劇。耶穌談論其中一宗慘劇。祂說:「從前西羅亞樓倒塌了,壓死十八個人。」換句話說,當時有班人可能在塔樓上,或在塔樓的旁邊,不料塔樓突然倒塌。這是巨大的慘劇,許多人逃過一劫,但也有許多人受傷,當中更有十八人身亡。

人們向耶穌提出的疑問,正是我們所有人看見這類可怕的慘劇發生時都會有的問題,這是無辜的慘劇。我們都會問:「爲何在他們身上發生這些事。」十八條人命喪生,許多人則逃出生天。人們於是有個疑問:「這些死了的人是否比逃過一劫的人犯更多的罪嗎?」人們向耶穌提出這條問題。耶穌就是在解答這條問題。這是很自然的疑問:「這些死了的人是否比逃過一劫的人犯更多的罪嗎?他們是更可惡的罪人嗎?這些遇害者是否比別人更有罪?」

各位親愛的聽眾朋友,這是很自然的疑問,這是本能反應。美好的事情或災禍臨到我們身上,我們本能反應會產生不同的感受。你不清楚這是不是有意識的感受,我告訴你,這是潛意識的感受。你會立即與人比較。換句話說,當你遇上不幸的事情,你會即時說甚麼?你會說:「我做錯了甚麼?我是否比其他人差很多?我是否受到懲罰?」

另一方面,當美好的事情臨到,我們傾向猜測是自己比較優越,環境和個性都較出衆。當美好的事情臨到我們身上,我們會說:「好了,你知道,我實在很努力。我是個很正派的人,正直誠實,循規蹈矩。」這是說,美好的事情或不幸的事情發生,有這些想法是很自然的,這完全是本能反應,你會馬上與人比較。「爲甚麼?是否我做得很好?是否我比別人更好?爲甚麼?是否我做得不好?是否我比別人更差?」

耶穌回答這問題時,首先說:「我告訴你們!」你可看見?耶穌是說:「你們以爲這些人比其他人更有罪,所以受這害嗎?我告訴你們:不是的!」祂接着說:「你們若不悔改,都要如此滅亡!」我們將要探討這話的真正意思。耶穌以甚麼作爲開始呢?我們可從中探討好幾個要點。第一點,我想用幾分鐘交待這點。祂告訴我們,不幸的事情發生後,正確的迴應不是望向別人,不是與其他人比較,而是悔改。悔改總是首要的事情。

他們說:「你知道,這些可怕的事發生了。」耶穌大概說:「是的,當你看見可怕的事發生,你要悔改。」你不是惟有在這個時候才悔改。在羅馬書第2章4節,保羅的說話很有意思。「還是你藐視他豐富的恩慈、寬容、忍耐,不曉得他的恩慈是領你悔改呢?」保羅指的是美好的事情臨到你,神恩待你的時候。即是說,當那塔樓沒有倒塌在你身上,你出售塔樓,從中賺取了豐厚的金錢。

當那塔樓給你的是很美好的事,而不是災難,當美好的事臨到你身上,保羅指出,除非你因此悔改,否則你就是在藐視神的恩待。你可知是甚麼意思?神要領你悔改。不如意的事要讓你悔改,這總是對的,就是要領你悔改。

當你遇上一件事情,不論是好是壞,都不要看四周環境,與別人比較,你唯一要做的是馬上提醒自己,要明白自己是誰。你是個蒙恩得救的罪人。耶穌和聖經大概的意思是說:「不論是美好的事情或不幸的事情臨到你,你都必須要悔改。你唯有悔改纔不致滅亡。」

如果你接受美好的事物,卻沒有悔改,或者面對不幸的事情時沒有悔改,你就會滅亡。你會滅亡,或許不是因爲塔樓倒塌,而是其他原因。這就是聖經的意思,德國著名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當年維滕貝格教會的大門上張貼了九十五條論綱,開展了宗教改革,代表的也是這個意思。他九十五條論綱的第一條論到人一生不斷悔改。耶穌的信息可總結爲一節經文,在馬可福音第1章15節,當時施洗約翰說:「神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這就是耶穌的意思。

耶穌在馬可福音第6章12節差遣門徒出外佈道,便是要裝備他們將這信息傳遍世界。你可明白?讀一讀馬可福音第6章12節。耶穌要門徒向人宣講甚麼信息?耶穌的意思是說:「我差遣你們出去傳道,要每個人都悔改。」耶穌昇天後,門徒的第一篇講章便是勸人悔改。彼得在使徒行傳第2章講論了一篇很長的講章,所有人聚在一起,說:「信息的要點在哪裏?彼得的講章重點是甚麼?」經文說聽眾「覺得扎心」。他們問:「我們當怎樣行?」他們的意思是問:「我們要怎樣纔可得救呢?」彼得第一句話是甚麼?「你們各人要悔改。」就是悔改。

我這麼說,不怕自我予盾或言過其實,我是這麼認爲的。我不怕被人認爲是在說教式的誇大,我可以對你說,耶穌的意思是說,悔改是通向一切的門。除非你悔改,否則神不會處理你的問題。除非你悔改,否則神無法賜予你甚麼。悔改是一道門,是一把鎖匙。你可明白聖經想表達甚麼意思?

「你快樂麼?你要悔改。你難過麼?你要悔改。你失喪麼?你要悔改。你困惑麼?你要悔改。你惟有悔改才能面對快樂、難過、失喪和困惑,不致因它們而滅亡。」這是第一點。我們要不斷悔改。我剛說的信息令人覺得不太合理,因爲他們對悔改一無所知。看,第一點看似沒有意義,除非你已明白甚麼是悔改。

許多人會說:「悔改是甚麼?」悔改對大部人有何意義?意思是一般模糊的罪疚感。這是一種模糊的自我討厭,每一次都會痛打自己,認爲自己是個可怕的人。「這沒有太大意義。」你可知爲何沒有太大意義?你不明白悔改是甚麼。請你把疑惑交給耶穌,至少祂是歷史中最偉大的宗教領袖。在你認定耶穌愚笨之前,想一想很可能是你不明白甚麼是悔改。耶穌現在指出甚麼是悔改。

第二點,持續悔改的本質。耶穌的意思是說,悔改並非只是一般模糊的自我討厭感覺,而是同時兼具接納和定罪,兩者都是很真實的。這兩個真實的本質都存在。請你留心聽,雖然聽起來有點奇怪,但這都是耶穌要表明的意思。你要明白這些道理。

首先,你無法悔改,除非你明白塔樓本應壓在你身上。你看,耶穌跟人們所說的話的意思是:「我不僅要你知道,他們的罪並非比你大,而且塔樓本應壓在每個正在聽我講道的人身上。」我想過所有適合現代人的比喻,也許這個比喻不太受歡迎。在城市到處是高樓大廈,也許農村的人聽起來會舒服一點。

你可明白耶穌的意思?耶穌是說:「不是的,他們並不是更可惡的罪人。」塔樓本應壓在我們所有人身上。「你們若不悔改,都要如此滅亡!」這表示耶穌的假設與我們的假設截然不同。如果你讀《當好人遇上壞事》(When Bad Things Happen to Good People),你會有何假設?書中從來沒有檢視過這個假設。這本書的題目有個假設,但書中從來沒有檢視過這假設,也沒有傳達出來。

沒有人問過:「這個假設有甚麼證據?」這真是很差的哲學。你可知是甚麼假設呢?「那些進行種族滅絕的人喪心病狂,塔樓應該壓向他們,他們罪有應得,但我們大部分人都不應該遇到這種事。神欠了我們,祂應該使我們的生命美好。」耶穌根本沒有這樣的假定。耶穌對於苦難指出一個沒有人想處理的哲學性問題,祂的意思不是說:「神爲何容許世上發生這麼多苦難呢?」而是說:「神爲何容許那麼少苦難發生?」

你看,人們說:「神爲何容許世上發生這麼多苦難?我無法相信一位容許苦難發生的神。」你認爲神欠了你,必須給你舒適的生活。你不會爲世上的苦難發怒,除非你能夠證明「神欠了我們舒適的生活,欠了所有人舒適的生活」這個假設成立,耶穌並沒有這個假設。爲何沒有?耶穌知道我們都是迷失的罪人。

人們說:「噢,這豈不是倒退,真的很落伍,這是退步。」讓我問你一條問題。如果你不相信聖經和耶穌基督教導有關罪的教義,指出我們都是非常罪惡,你可以拿出甚麼理據解釋人類的歷史和無數人經歷過的暴行?你只懂嘲笑罪的教義,這是很膚淺的,你必須有更好的解釋才行。問題在哪裏呢?

爲何當人擁有了絕對權力後,他們就會變得自私,剝削別人?不論人們建立哪種經濟和政治制度,貪婪地吞吃這些制度的人心是怎樣的呢?「啊,許多人都有論述……」

人們忽略了最明顯的一點,就是罪。「我們要推行教育,要這樣做,貫徹到底。」罪是甚麼?爲何沒有人看到這個問題呢?你可知罪是甚麼?罪就是以自己爲出發點,極度自我中心。你可知罪是甚麼?

我是我命運的主人,我是我心靈的統率。

耶穌指出,如果你不明白在你內心深處的是非常醜惡的自我中心和罪惡,你沒有發現的話,你便是很天真。現代人都不想自己天真。甚麼都可以,就不能天真。對麼?然而你卻很天真。如果你不相信罪的教義,你可能認爲自己很精明,可能心裏想:「我是個現代人,我不會相信這些道理。我很精明,抱有懷疑精神。」其實你若然不知道自己內心是相當的自我中心,你不可算爲精明和理性。

耶穌的意思是這樣的,想一想,如果神創造我們,神是造物主,我們便欠了祂一切。我們理應將神放在生命的首位,但我們沒有將祂放在首位。當然沒有,我們以其他事物爲首位。我們將自己放在首位。我們接着夠膽的說:「神欠了我美好而舒適的生活。我們待神卻非常惡劣和不妥善。」耶穌的意思是說:「你不明白自己的實況。」塔樓應當壓向我們每一個人。

神卻沒有容許塔樓壓向我們每一個,這是很奇妙的。爲何一切的苦難沒有即時臨到我們身上,這是很奇妙的。想一想我們欠神多少,想一想我們怎樣彼此對待,想一想我們怎樣對待神。這就是我們的假設。你首先必須明白甚麼是悔改。你不配神賜予你美好的生活,不配從神得着任何東西。

你若是無法明白這點,便不會明白甚麼是悔改。你的悔改便會淪爲很模糊的自責,但這不是悔改。只是感覺很差就足夠麼?單單說:「我們不配……我們不配。」這就足夠麼?這就是悔改麼?不是的。還有第二點,你要再次承認自己的罪行及對神再委身。

第二點,你要理解和明白神應許必定拯救你,使你免受本應有的懲罰,你要爲此雀躍不已。看看第6第到9節的比喻,耶穌便講論了悔改。在這比喻中,我們看到無花果樹的主人,以及那棵本應給砍掉的無花果樹。管園的很有愛心,承諾會使無花果樹結果子,避免它被砍下。管園的求情說:「求你多給我一次機會,等我周圍掘開土,加上糞,勤力灌溉,使它結出果子。」

這棵樹比喻甚麼?這不難明白的,就是比喻我們。果子是甚麼?就是對神的愛和悔改。管園的是誰呢?誰在求情呢?「我知道他們本應被砍下,他們沒有把你放在當得的首位,我都明白,但是……」管園的是誰呢?他的意思是說:「我不想給他們應有的懲罰。我想領他們悔改,因爲假如他們能夠悔改,便不用接受應得的懲罰。我想救他們免受應得的懲罰。」這人是誰?就是耶穌。

悔改怎樣能救我們免受應得的懲罰?最佳的例子就是那個浪子。你可記得?一個父親和兩個兒子,年幼的兒子取去他一半家產,然後離鄉別井,耗盡錢財後,痛悔地回家。這完全是悔改的意思,你可以明白。那個小兒子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爲你的兒子。」就是這個意思,這就是悔改。「我不配,我不配得你任何賜予,但我求你准許我回來,僱用我爲僕人。」

父親做了甚麼?父親的意思是說:「你不會是僕人。僱用你做僕人麼?與僕人一起生活麼?不是。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來給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頭上,把那肥牛犢牽來宰了,我這個兒子回家了。」換句話說,父親親吻兒子,雖然兒子本應被人唾棄,但他悔改了。因着他的悔改,他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爲甚麼沒有?一切代價由他的兄長承擔。他蒙接納回家。小兒子的悔改代表他兄長的財富。他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但他蒙接納回家。爲甚麼?你可明白重點?

耶穌在故事裏安排小兒子佔用兄長的產業,父親給他的每件東西,都屬於大兒子的家產。這是大兒子分得的產業,都是父親的遺產。每件袍子,每隻戒指,每頭肥美的牛犢都屬於大兒子。惟有悔改才使小兒子與大兒子的財富相連,使他可以失而復得。他非但沒有受到應得的懲罰,反而被接納恢復以前的身份。

耶穌在故事中向我們表示,如果你認識這比喻,你也會知道的,大兒子絕不同意父親拿他的財產來接納小兒子。在福音中,我們有一位兄長,祂不僅沒有憎惡,還奉獻所有。我們的兄長耶穌到聖父面前,說:「我奔那擺在前頭的路程,忍受十字架的苦難,輕看羞辱。我付清一切罪債,這樣當我的兄弟姊妹悔改時,禰就可以把我的長袍和戒指賜給他們。」

你可看到這兩個重點?如果一方面你說:「我不配成爲禰的兒女。」但你沒有看見長袍、戒指和肥牛犢,這便不是真正的悔改。這只是自責。著名神學家巴刻(J.I. Packer)稱爲不徹底的懺悔。這不是真的想對付自我中心,而只是忿怒,對自己的一團糟很失望。你只是在自我責打,只是在自責。如果你明白其中一點:「我不配成爲禰的兒女。」卻沒有另外一點,即是長袍、戒指和肥牛犢,你便沒有悔改。

如果你只明白壞消息,卻沒有好消息,你便沒有悔改。如果你只明白好消息,沒有壞消息,你只會說:「神一定會寬恕我,這是祂的職責。」你不明白贖回你須要多大的代價,這樣的悔改同樣不會改變你。換句話說,這是個測試。你怎麼知道自己是不是悔改呢?你會明白自己是個醜惡的罪人,但你蒙神珍視,蒙神厚愛。這就是悔改。這兩方面加起來使你謙卑,得以建立。這便是悔改。你會脫胎換骨。

你怎麼知道自己是在悔改,不是在自責呢?答案很簡單。這是個測試。你悔改時,你是否更容易接受批評?當你悔改,是否更有信心呢?你悔改時,是否少一點自我意識呢?你悔改時,是否少一點羞愧呢?悔改總會帶來這些特點。

另一方面,你可有發現「當你越是做出自以爲是悔改的行動,你是否越在意別人的批評,越沒有信心,自我形象越低落,感到越不討人喜歡呢?這便不是悔改。這不是父親的親吻、長袍、戒指,以體會「我不配成爲禰的兒女」的道理,讓我們最終活出悔改。

第三點,培養持續的悔改。我們可以如何培養悔改?這是相當簡單的。不論是好的事情或壞的事情,你都要悔改。你要明白自己是個醜惡的罪人,明白神成就奇妙的事情,透過恩典使你失而復得。你可明白如何運作?不論是不幸的事情或美好的事情臨到你,你都要將它理解透徹。

當美好的事情發生,你會說甚麼?你不會自滿自負,反而會說:「等一等,我不配得着這些祝福。這是完全的恩典,我不配得着。沒關係,因爲我已有很寶貴的東西。我可以與神親密相交,沒有阻隔,時常享受與天父同在的甘甜。這些祝福都是額外的,都是錦上添花的。真的美妙,這完全是恩典。」讓我告訴你一些事情。當好的事情發生在你身上,你會悔改麼?即是表示,你會說:「我不配得,這是好得無比的。」或你會說:「這麼好的事遲早會來臨。」?

我要你知道這是個極爲重要、也極爲可行的小測試,可讓你知道自己的生命有沒有完全悔改。當美好的事情發生,你會不會說:「這麼好的事遲早會來臨。」?這便沒有喜樂。你是在奪取神的榮耀,不僅如此,你也是在奪去自己的甘甜。你沒有甘甜,說:「這麼好的事遲早會來臨。」你看,惟有你在好的事情面前悔改,神纔會在你心中得榮耀,你才能在心中建立對神的信心。

當好的事情發生,你只是說:「這麼好的事遲早會來臨。」這樣當不好的事情發生,它們將會發生的,你心中便會對神失去信心。你心中無法建立信心。你可明白?你無法相信神。你只會忿怒,爲自己悲哀,心裏苦毒。當美好的事情發生,你悔改;當不幸的事情發生,你應該做甚麼呢?

你說:「主啊,我配得更糟的事情,但我不會有更糟的景況了,因爲耶穌爲我承受了最可怕的事情。我不想失去感恩的心,滿口怨言。我所失去的,只是神借給我的東西,全是我不配得的,但我知道禰會賜給我不配得的東西。禰已爲我的將來預備好了,我有確據,我不要給這樣的環境打倒。」你可明白?正如《奇異恩典》的作者約翰‧牛頓(John Newton)所說,福音使人有能力承擔最可怕的時候,撇下最美好的時光。

福音使你充滿勇氣,帶來無比的安穩。換句話說,在苦難的日子,福音安慰你:「這些苦難不是太差。」美好的日子,你會心存謙卑,因爲在你得着的福樂和已得的恩典前,任何美事都無法相比。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15章9節說:「我原是使徒中最小的,不配稱爲使徒。」但看看他的一生,看看他的信心。他越是悔改,就越有能力。他受到指控時,他會悔改;他得到讚賞時,他會悔改。因此,他面對獅子和統治者時都坦然無懼。他嘲笑死亡。你也可以這樣。

讓我這樣簡單總結。在這個比喻裏,主人的意思是說:「這棵無花果樹應當被砍下。」耶穌的意思是說:「多給我一年時間,今年且留着。」你可明白是甚麼意思?一方面這是個警告,指出神臨到你,會爲你的人生帶來美好和不好的事情,希望你悔改,但你千萬不要說:「我明年會悔改的。」你可知爲甚麼?你可能最後會變得心硬。你必須由現在起就時常悔改。

如果你有這樣的想法:「我須要做一些事,須要更親近神。我要有一些行動。」但你沒有,因爲你這麼想:「這樣做會帶來麻煩,我要怎樣向家人說呢?他們會笑我的。我要怎樣向朋友說呢?我還是明年才悔改。」你敢這樣做麼?經文讓我們知道,當你的感覺像在悔改,神便會在你心中動工。

你怎敢愚弄神,說:「我一年半後會悔改的。我將會提醒自己,神會來幫我的。」如果神在你心中動工,你會說:「主啊,我現在就要來到你跟前。」經文讓我們知道,神沒有責任使你的心永遠充滿滋潤。但我們是有盼望的。這棵無花果樹很早便應當砍下。耶穌基督一直在作工,給它養料。

耶穌說:「以後若結果子便罷。」你可知是甚麼意思?很好!不管你應該悔改多少遍,不管你違背了向神許下的多少諾言,不管你生命往後如何,不管你的紀錄是好是壞,不管你做過甚麼,不管你的紀錄有多惡劣,你看,最壞的情況下,不管你犯了多少的過錯,耶穌要你知道,只要你現在悔改就好了。

耶穌永不會背向你。如果你悔改,轉向祂,祂會把你的過去洗淨。你可看見這裏的平衡?你不可愚弄祂,但如果你來到祂跟前,耶穌在約翰福音第6章37節說過:「凡父所賜給我的人,必到我這裏來;到我這裏來的,我總不丟棄他。」不論你犯了甚麼過錯,這都會作罷,都會好起來的。正如威敏斯特信仰告白中有一句話說:「沒有一個罪是太小,以致不必被詛咒。照樣,也沒有一個罪是太大,能使真心悔改的人仍然沉淪。」我們一同禱告。

親愛的天父,我們所有人都須要悔改。求禰教導我們怎樣悔改。求禰藉着聖靈打開我們的心,使我們明白每個人都要悔改,迴應禰此刻在我們心中所作的教導。天父啊,我們爲着許多不如意的事感到困惑,今天我們看見,禰的愛子在努力使我們悔改,讓我們因着悔改得到自我形象,得着喜樂。我們要像保羅一樣,很想學效禰愛子的樣式。奉主耶穌基督的名禱告,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