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 恢復古時的年日
高銘謙

經文:哀五19-22

19耶和華啊,你治理直到永遠,你的寶座萬代長存。

20你爲何全然忘記我們?爲何長久離棄我們?

21耶和華啊,求你使我們迴轉歸向你,我們就得以迴轉。求你更新我們的年日,像古時一樣,

22難道你全然棄絕了我們,向我們大發烈怒?

耶利米哀歌的最後兩節(哀五21-22)是舊約最難解釋的經文之一,21節正面地說明以色列民願意迴轉歸向神,神便會按照盟約的應許(申三十1-6)讓他們得以迴轉,恢復他們的光景如古時還未被擄之時,然而,22節卻反高潮地描述以色列民向神質問與投訴,認爲耶和華會全然棄絕他們,一方面我們看見21節與22節之間存在張力,另一方面我們卻比較難接受耶利米哀歌以一節很負面的投訴(22節)作爲結束而不是盼望(21節)作爲結束,到底這是盼望的完結(happy ending)還是悲哀的完結(sad ending)?

解答這問題的關鍵取決於22節的希伯來文中首個字,那就是「雖然/除非」(kî ’im)這字,它可以解作「如果」或「雖然」。若果解作「如果」,21-22節的意思便說明百姓向神發出祈求與悔改,並指出神會恢復他們的日子,但如果耶和華永久發怒,那麼便….,因此,經文解作「如果」時便是一種留白,所以句子便要加上「那麼」作結,這個留白的解釋比較傾向悲哀的完結(sad ending)。若果解作「雖然」,21-22節的意思便說明雖然耶和華許久向百姓發怒及離棄他們,他們還是在神忿怒中願意悔改回轉,並相信神必會迴轉,爲他們恢復古時的日子,因此,這個解說就是把21節看作結果的子句(apodosis),而22節卻看作條件子句(protasis),所以便是一種盼望的完結(happy ending)。筆者比較傾向「雖然」的解釋,這樣比較合乎被擄神學的意思,因爲被擄只不過是中途站,被擄的刑期也有一天會終結,而回歸及恢復古時的日子纔是終點站,所以耶利米哀歌以盼望作爲完結,這比較合乎被擄神學一貫的理解。因此,經文指出就算苦難與神的忿怒是壓倒性,這種忿怒並非一種沒有目的的忿怒,忿怒背後的目的就是期望帶來百姓的悔改,神的心意就算期望恢復昔日還未被擄的光景,但問題的癥結就是百姓是否願意真心悔改及歸向神。

思想:

詩人認爲神的忿怒與離棄(22節)卻竟然成爲他悔改及迴轉的動力(21節),詩人面對這位離棄他的神,卻竟然沒有以對等的離棄去放棄祂,反而成爲他抓着神及歸向神的動力所在,苦難的「不可理喻」顯出神的「不可理喻」,但就算局面看似多麼「不可理喻」,詩人選擇以「不可理喻」的信心在失序的苦難中向神發出悔改回轉的決心,直到有一天,詩人會發現這位看似「不可理喻」的神卻會履行祂不變的承諾,讓百姓能迴歸耶路撒冷,恢復重建,像古時一樣。當我們看見詩人的決心與信心,我們也能看見盼望所在,並與哀歌一起共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