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一切所作的事都是要叫人看見,所以將佩戴的經文做寬了,衣裳的繸子做長了;喜愛宴席上的首座,會堂裏的高位;又喜愛人在街市上問他安,稱呼他拉比。(馬太福音23:5-7)
對自尊的渴望就是對自我肯定的渴望。如果我們從自我滿足的感受中獲得快樂,當別人沒有看見和稱讚我們的自我滿足時,我們就不會滿足。
於是就有了《馬太福音》23章5至7節中,耶穌所描述的文士和法利賽人。
這是一個諷刺。自我滿足本該使驕傲的人從對別人的需要中釋放出來,那是“滿足”的本來意思。但是,顯然,在這所謂的自我滿足中有一種空虛。
神創造我們的時候,從未讓我們自己滿足自己或者依靠自己得到滿足。所謂的自我滿足是永遠都不可能滿足的。我們是按着神的形象被造的,但不是神本身。我們就像影子和回聲一樣。因此,在我們的靈裏永遠會有一種空虛,要靠尋求本源才能得着滿足。
這種對他人稱讚的渴望是一種徒勞,它預示着自我滿足的失敗和對神永續恩典的信心的缺失。耶穌看到,渴望從人而來的榮耀的後果很嚴重,《約翰福音》5章44節記載着耶穌的提醒:“你們互相受榮耀,卻不求從獨一之神來的榮耀,怎能信我呢?”回答是,不能信。渴望從人而來的榮耀不可能成就信心。爲什麼?
因爲,信心是因着神在耶穌裏所成就的一切而得着滿足。倘若你一心想要從他人的喝彩中獲得滿足,你就會遠離耶穌。
然而,如果你願意悔改,不再以自我爲滿足的源頭,而是來到耶穌面前,享受神在耶穌基督裏面爲我們所預備的一切,你就得着了信心,那種徒勞的渴望就會被直涌到永生的泉源所取代(參見約翰福音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