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 思想的果子

但命令的總歸就是愛。(提摩太前書1:5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維克多·弗蘭克(Victor Frankl)曾被監禁在奧斯威辛(Auschwitz)和達豪(Dachau)的納粹集中營。作為神經學和精神病學的猶太裔教授,他因著作《活出生命的意義》(Man's Search for Meaning)而聞名於世,此書的銷量已超過八百萬本。

此書呈現了他哲理的精髓,其後被稱之為“意義治療法”(Logotherapy),主要是指人類最基本的動機就是尋找生命的意義。他在恐怖的集中營中觀察到,只要一個人擁有活著的意義,他就幾乎可以忍受生命中的任何情況。最近下面這段話打動了我的心:

“我完全確信,奧斯威辛、特雷布林卡(Treblinka)和邁丹尼克(Maidanek)的毒氣室,並非源自柏林的某些政府部門,而是源自一些虛無主義科學家和哲學家的書桌和講堂。”

換句話說,思想的果子既可能是祝福,也可能是毀滅。人類的行為,無論好壞,都可追本溯源,源自於人對事實的普遍看法,這種看法在我們的思想中紮根,會結出良善或邪惡的果子。

關於這一點,《聖經》講的更清楚,其中一段經文是《羅馬書》15章4節:“從前所寫的聖經都是為教訓我們寫的,叫我們因聖經所生的忍耐和安慰可以得著盼望”。《聖經》中的思想,會結出盼望的果子。

保羅在《提摩太前書》1章5節中還說,“命令的總歸就是愛”。“命令”所傳遞的思想會結出愛的果子。

盼望和愛並不是憑空而來的。它們是《聖經》所揭示的、對事實見解的思想所結出的果子。

《聖經》也用“所以”這個詞來向我們顯明“思想結出果子”,在新美國標準版(NASB)《聖經》中“所以”這個詞出現了1039次。

《羅馬書》5章1節:“所以(NASB版)我們既因信稱義,就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與神相和”。

《羅馬書》8章1節:“所以(NASB版),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穌裏的,就不定罪了”。

《馬太福音》6章34節:“所以(NASB版),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

如果我們要活在這富有果效的“所以”的動力之下,我們就要領會那些在“所以”之前,以及在“所以”之下的思想,就是對事實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