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 倒不想遇見的恩典?
陳偉迦

經文:路加福音十八章1-8節

1耶穌對門徒講了一個比喻,為了要他們常常禱告,不可灰心。2他說:「某城有一個官,不懼怕神,也不尊重人。3那城裏有個寡婦,常到他那裏,說:『我有一個冤家,求你給我伸冤。』4他很久不受理,後來心裏說:『我雖不懼怕神,也不尊重人,5只因這寡婦煩擾我,我就給她伸冤吧,免得她常來糾纏我。』」6主說:「你們聽這不義的官所說的話。7神的選民晝夜呼籲他,他豈會延遲不給他們伸冤嗎?8我告訴你們,他很快就要給他們伸冤。然而,人子來的時候,能在世上找到這樣的信德嗎?」

自上兩天的經文開始,我們在討論何謂天國的降臨、如何知曉人子的顯現。這些都是猶太人在經歷過被擄後,多年來期盼會看見的想望;以及分散各地的以色列民幾百年來的祈求。故此整個民族都落在這個願景中,希望有一天神會親自的拯救,帶領他們離開自己的困局。無疑這個祈願於他們來說是無可厚非的,但關鍵是他們作為神的子民的信仰狀況卻是另一回事。換句話說,神的子民是否預備好迎接天國的降臨和人子的顯現,還是神的子民只懂一味祈求,所行的事與所期盼的天國出現極大的落差呢?

這段經文好像是教導我們禱告,不可灰心。是的,我們要多多禱告,並且帶著一個不閑懶的心,不灰心地堅持在上主面前尋求。但是根據下文的比喻,這段經文的重點倒是要我們仔細留心的。

首先,一個寡婦去尋求長官去為她伸冤。對於第一世紀的信徒來說,這可能並非是一個陌生的描述。在兩約文獻中的便西拉智訓中,就正好記載了相似的論述──上主是會聆聽寡婦的冤情,回應那些被邊緣化的人的苦訴(參考便西拉智訓三十五章)。我們可以說這比喻是教導人要堅持去相信,神終會聆聽我們的祈禱。但是,我們在經文中,卻發現了一個很特別的論述,就是這個為官的自白和耶穌對他的稱呼——不義的官。

我們還記得不義的管家的比喻嗎?其中也記載了這位不義的管家的自白和心底話,類似這不義的官所說的內心話。又加上這兩個比喻都是借用不義的人物所作的,去說明他們的做法是有智慧和可取的。耶穌借用比喻,叫法利賽人領悟到上主會比這不義的官更願意聆聽眾百姓的祈禱,不要以為上主沒有聽到眾百姓的冤情。其實猶太人、散居各地的以色列民多年來的祈求,上主一直在聽,並已應允了。但誰會知道耶穌的出生,就正是上主回應眾百姓多年來的苦求呢?

經文的最後一句是整個比喻的重點,比起便西拉智訓所教導更豐富,就是「人子來的時候,遇得見世上有信德的嗎?這句修辭式的提問中的「信德」是信心(πίστις)的意思。這個「信」是代表相信耶穌是基督、是真正的彌賽亞。在第一世紀的時期,很少猶太人相信耶穌尊貴的身份——拯救世人的彌賽亞,把人從罪惡中遷移到上主的國度。這個相信,從來都不是容易的、不是按常理可以明白的。

思想:

  1. 明白上主的救法,是容易的嗎?
  2. 對於今天的信徒,能明白上主在十字架拯救之理,是毫無疑問的。但是在信徒的生命中,單純地相信上主的恩典和帶領卻是叫我們感到害怕。我們往往以為應該只有這樣的方法,除此以外都是絕路;然而,面對擺在面前的恩典和應許,我們卻時常喜歡背道而馳,甚至碰到焦頭爛額也蠻高興!
  3. 恩典從來都不缺席,只是我們都以「宗教理由」婉拒了(參考大筵席的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