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 兩人的真情對話
何啟明

經文:以斯帖記四章1-8節

1末底改知道所發生的這一切事,就撕裂衣服,披麻蒙灰,在城中行走,痛哭哀號。2他到了朝門前就停住腳步,因為穿麻衣的不可進朝門。

3王的諭旨和敕令所到的各省各處,猶太人都極其悲哀,禁食哭泣哀號,許多人躺在麻布和爐灰中。4以斯帖王後的宮女和太監來把這事告訴以斯帖,她非常憂愁,就送衣服給末底改穿,要他脫下身上的麻衣,他卻不肯接受。5以斯帖把王所派伺候她的一個太監哈他革召來,吩咐他去見末底改,要知道到底發生了甚麼事,為何如此。6於是哈他革出來,到朝門前的廣場見末底改。7末底改把自己遭遇的一切,以及哈曼為滅絕猶太人答應捐入王庫的銀數都告訴了他;8又把那傳遍書珊、要滅絕猶太人的諭旨抄本交給哈他革,要他給以斯帖看,並向她說明,囑咐她去晉見王,向王懇求,為本族的人在王面前請命。

王的諭令一出,書珊城的猶太百姓驚惶失措;王宮內相對的平靜安穩與宮外的驚恐困惑確有天淵之別。這兩幅強烈對比的景象延伸到兩個人身上,那就是宮內的以斯帖和宮外的末底改。第四章的情節圍繞在以斯帖和末底改之間的來回對話。

以斯帖在宮內過著相對平靜的生活,對宮外的環境所知道的甚少。然而,她也有些近身的宮女和太監作她的耳目。她從太監口中得悉叔父末底改「撕裂衣服,披麻蒙灰,在城中行走,痛哭哀號」(1b節),就心知不妙,一定是有嚴重的事情將要發生或甚至已經發生了。這種極奇悲痛的表現對書珊城及猶太人並不陌生,因為他們聽到波斯大軍在撒拉米(Salamis)被希臘打敗時也是撕裂衣服,呼天搶地的表達極其的哀痛。以斯帖聽到末底改的表現,就「非常難過、輾轉不安」《呂》。那時以斯帖仍未知道事態的嚴重程度,因為她一直都不知道王頒布的命令,因此她最自然的響應就是吩咐太監送衣服給末底改去取代麻衣,因為身穿麻衣的人根本沒有可能靠近宮門,更遑論入殿見皇後。

當以斯帖得知末底改拒絕接受衣服的消息,她必定感到事情不是想象中的那麼簡單。一個人不寢不食、不言不語、不笑不歡,更不肯受安慰,必定是落在極度悲傷的景況中。以斯帖於是再次差派自己最信任的太監哈他革直接去從末底改口中問個究竟。末底改這時就巨細無遺的講述哈曼要滅絕猶太人的陰謀和王魯莽不負責任的諭令(7節)。末底改更將王的諭旨給以斯帖看,並透過哈他革向她詳細報告滅族諭旨的淵源及他和哈曼過去的關系,所引致這不成比例的災難的來龍去脈(參8a節)。末底改深知只有以斯帖才能幫助猶太人脫離這滅族的厄運,因此他托哈他革傳話,要求「她去晉見王,向王懇求,為本族的人在王面前請命」(8b節)。

末底改的悲哀行動及與以斯帖的來回對話,凸顯了事態的嚴重與迫切。或許讀者質疑這場災禍的責任屬誰?末底改是否需要為這場災難負責呢?若當初他不去激怒哈曼,災禍是否就不會發生?抑或災難始終都會發生,而末底改只是仇視猶太人情緒臨爆點的催化劑而已?這確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但作者卻在這問題上緘默不語、沒有責備末底改,也沒有將責任歸咎於他。簡言之,作者只敘述事情的來龍去脈,並沒有對這場災難的責任屬誰,而作出任何評價。讀者不宜過份解讀、演繹,只要存心忍耐,學習接受未有答案的問題。

思想:

任何事故必有前因後果,也涉及連串的人和事。受牽涉的人都應各自省察自己,恰當地承擔責任,但也不宜過份內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