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路加福音六27~38
27“只是我告诉你们这听道的人,你们的仇敌,要爱他!恨你们的,要待他好!
28咒诅你们的,要为他祝福!凌辱你们的,要为他祷告!
29有人打你这边的脸,连那边的脸也由他打。有人夺你的外衣,连里衣也由他拿去。
30凡求你的,就给他。有人夺你的东西去,不用再要回来。
31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
32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可酬谢的呢?就是罪人也爱那爱他们的人。
33你们若善待那善待你们的人,有什么可酬谢的呢?就是罪人也是这样行。
34你们若借给人,指望从他收回,有什么可酬谢的呢?就是罪人也借给罪人,要如数收回。
35你们倒要爱仇敌,也要善待他们,并要借给人不指望偿还,你们的赏赐就必大了,你们也必作至高者的儿子,因为他恩待那忘恩的和作恶的。
36你们要慈悲,像你们的父慈悲一样。”
37“你们不要论断人,就不被论断;你们不要定人的罪,就不被定罪;你们要饶恕人,就必蒙饶恕 ;
38你们要给人,就必有给你们的,并且用十足的升斗,连摇带按,上尖下流地倒在你们怀里;因为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
这段落可分为四个部分(27~28、29~31、32~36、37~38),表达门徒对爱的两种理解。要掌握经文的重点,首先要明白希罗世界的社会文化,尤其是人与人的相处之道。希罗的社会十分看重“回报”(reciprocality)这个观念,如何建立及维持互利互惠的关系,是它的核心价值,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付出与收入成正比,连友谊也不过是一种互利互惠的交易。当然,这种潜交易只限于在社会中上阶层运作,因为贫穷人根本没有资格和能力去谈回报。
耶稣在这里讲的以爱为本的相处之道,正正是要挑战这种社会风气。祂首先指出,以爱为本的关系不会以暴力去“回报”暴力,不会以恶报恶。这也是早期教会的主要教导(见罗十二14~21;彼前二18~25),要以非暴力的手法去对待外间的暴力(27~28)。耶稣用了四个例子,再加上犹太熟悉的金律(golden rule),去强调这一点(29~31)。
面对不友善对待时,与其计较其他人怎样恶待自己,门徒应着眼于希望其他人如何对待自己(31),重要的不是要还对方应有的“回报”,而是建立以爱待人的风气。同理,以爱为本的关系,不会事事计较有没有“回报”,不是选择地去爱,而是不计较收获,向没有能力回报(穷人)或不会回报的人(仇敌)行善(32~36)。上帝会亲自回报这样付出的人(37~38)。
思想:
耶稣在这段讲论用了不少的生活实例(29~30、37~38)作解释,这些实例大多是比较特殊的情况。但比较极端的事例往往能叫听的人印象深刻,让重点昭然易见。因此,不宜只按字面去解释,以为在这样极端的情况下才能实践,也不应以为“打不还手”是信徒对暴力的唯一回应(参徒十六37~39,廿二25~29等)。耶稣以这种手法去鼓励听众要多思考,如何在各种的情况下实践这两项原则。我们要多思考应如何在现代的场景中,去演译这两个原则,如何实践不以恶报恶,不计较回报的去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