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路加福音四16~30
16耶稣来到拿撒勒,就是他长大的地方。在安息日,照他平常的规矩进了会堂,站起来要念圣经。
17有人把先知以赛亚的书交给他,他就打开,找到一处写着说:
18主的灵在我身上,因为他用膏膏我,叫我传福音给贫穷的人;差遣我报告:被掳的得释放,瞎眼的得看见,叫那受压制的得自由,
19报告上帝悦纳人的禧年。
20于是把书卷起来,交还执事,就坐下。会堂里的人都定睛看他。
21耶稣对他们说:“今天这经应验在你们耳中了。”
22众人都称赞他,并希奇他口中所出的恩言;又说:“这不是约瑟的儿子吗?”
23耶稣对他们说:“你们必引这俗语向我说:『医生,你医治自己吧!我们听见你在迦百农所行的事,也当行在你自己家乡里』”;
24又说:“我实在告诉你们,没有先知在自己家乡被人悦纳的。
25我对你们说实话,当以利亚的时候,天闭塞了三年零六个月,遍地有大饥荒,那时,以色列中有许多寡妇,
26以利亚并没有奉差往她们一个人那里去,只奉差往西顿的撒勒法一个寡妇那里去。
27先知以利沙的时候,以色列中有许多长大痲疯的,但内中除了叙利亚国的乃缦,没有一个得洁净的。”
28会堂里的人听见这话,都怒气满胸,
29就起来撵他出城(他们的城造在山上);他们带他到山崖,要把他推下去。
30他却从他们中间直行,过去了。
路加选择以耶稣回到自己家乡拿撒勒的事迹为耶稣传道叙事的开始;为传道工作定下大方向。因此,掌握这段落的重点,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理解路加的整体布局。解释这段经文的其中一个重点,是要理解会堂里的人为什么会“怒气满胸”(四28)。比较马可的记载(可六1~6),路加的描述似乎和群众的不信没有直接关系。
事实上,耶稣念完以赛亚书之后,听众似乎非常受落(22),直到耶稣解释经文的意思之后,才怒气满胸。耶稣引用的经文,来自以赛亚书的数个段落(赛六十一1~2、五十八6),先知指出在终末的时候,上帝必会拯救和复兴祂的子民,为他们报仇雪恨(赛六十一1~2)。不少当代的犹太人(如死海的昆兰社团)也是这样盼望,等候上帝兴起公义的王,为民报仇,他们对外邦统治者恨之入骨,盼望上帝亲自报复。
从听众的起初反应来看(路四22),他们在意的是经文提到对以色列民终末的祝福与盼望。但耶稣随后的论述却跟他们的理解有出入。耶稣不单省略了这句“神报仇的日子”(赛六十一2b),更借两位北国先知(以利亚/以利沙)的故事指出,上帝的恩典同样惠及外邦人(路四25~27)。这跟听众的期望恰恰相反,听众渴望报仇雪恨,耶稣竟说救恩将会临到外邦。可见,听众的怒气(28)是由对经文的不同理解所引发出来。相对马可,路加要强调的不是听众的信心问题(可六6),而是救恩如何借着救主临到外邦人,这亦是路加著作的主调。
思想:
路加引用旧约以赛亚书,作为耶稣传道的序曲,带出“有福音传给贫穷人”的主题,也是路加著作的主旋律。这里的“贫穷人”不应按字面去理解,它不限于经济上有缺乏的人,也指所有在社会被边缘化的弱势群体。而在耶稣的时代,是那些被希罗世界看为低下阶层、被压制的群体,包括女性、奴隶、外族人(对罗马人而言)。若耶稣今天来到你的群体,祂会将福音带给哪些“贫穷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