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的诗。
1 地和其中所充满的,
世界和住在其间的,都属耶和华。
2 他把地建立在海上,
安定在大水之上。
3 谁能登耶和华的山?谁能站在他的圣所?
4 就是手洁心清,不向虚妄,
起誓不怀诡诈的人。
5 他必蒙耶和华赐福,
又蒙救他的神使他成义。
6 这是寻求耶和华的族类,
是寻求你面的雅各。(细拉)
7 众城门哪,你们要抬起头来!永久的门户,你们要被举起!
那荣耀的王将要进来!
8 荣耀的王是谁呢?
就是有力有能的耶和华,
在战场上有能的耶和华!
9 众城门哪,你们要抬起头来!
永久的门户,你们要把头抬起!
那荣耀的王将要进来!
10 荣耀的王是谁呢?
万军之耶和华,
他是荣耀的王!(细拉)
二十四篇是这个交叉平行的结构小集的尾端:
十五篇(进殿诗)
十六篇(信心之歌)
十七篇(求助诗)
十八篇(帝王诗)
十九篇(创造/律法诗)
二十及二十一篇(帝王诗)
二十二篇(求助诗)
二十三篇(信心之歌)
二十四篇(进殿篇)
我们预期二十四篇有对照十五篇和十九篇的内容,也有对照其他篇章的内容。
二十四篇不以进殿问题和训诲作开始,破坏了和十五篇的平行对称。但我们已经提出过,平行结构讲究的不光是对称(重复或对比),更是变奏、深化和加剧的可能。而且二十四篇的位置意味着它也肩负着结论和高潮的责任,所以它以创造作开始,肩负着从十九篇来的创造主题。连3-5节,本来是对应着十五篇的内容(进殿问题,答案,祝福),也加入了十九篇的元素:
- 第4节以“起誓不怀诡诈”(4b)对应十五2-5的总体要求,但“不向虚妄”(4a)却不单是起誓上的事,而是对耶和华的全人态度,回应着十九篇耶和华在创造中的彰显(“荣耀”、“手段”、“言语”、“知识”;十九1-2);
- 第5节按照字面应该这样翻译:“他必蒙耶和华赐福,蒙救他的神赐义。”这固然反映这个小诗集其他篇章里诗人因困迫而投靠耶和华,求耶和华救拔的结果,但也反映十九篇诗人在耶和华的创造和律法面前无法自义的意识,因为诗人理解在耶和华面前无法自以为义(十九12-13),他的义只能从耶和华而来。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二十四篇的三个部分彼此的关连:耶和华创造世界(1-2节),而以临格与他的子民同住为创造的目的和高潮(7-10节),但后者必须在他启示他的子民应如何在他面前行走之后才可发生(3-6节)。
正因为耶和华的子民,雅各本身无法自以为义(5-6节),耶和华进入锡安(7-10节)就成为耶和华的族类登上锡安的前提和基础。第8节提及耶和华在战场上,但没有指明敌人是谁。从这个小诗集看,耶和华的敌人固然可以说是欺负投靠耶和华的族类的人,但从先知和以色列历史看,以色列也可以是耶和华的敌人。耶和华赐福给以色列,审判她的敌人,把她从敌人手中救拔出来,但同时也洁净以色列的罪孽,赐义给以色列,这是被掳回归后的以色列的深刻体会,而且以色列这种期盼,是延伸到“那日”,到“耶和华的日子”的期盼,二十四篇也因此而有终末的意义。
这样蒙福得义而来到上帝面前的人,耶和华就是他的磐石(诗十九14b),他必不动摇(诗十五5c)。在二十四篇的表达里,不动摇是指耶和华用权柄把地稳定在大海和洪水之上而言(1-2节),是从创造的叙事出发;但耶和华战胜仇敌,亲临锡安,是从终末的叙事出发(7-10节)。所以在二十四篇的叙事里,创造和终末连成一线,以色列在两者之间,既要手洁心清来到耶和华面前,也要蒙耶和华拯救和从他那里得义(3-6节),而且在任何攻击或控诉的敌人面前,甚至在大自然的翻腾颠覆底下,仍然屹立不倒。这种描绘,是现世的,也是终末的;是个人的,也是宇宙性的,是上帝给所有信徒的屏障。
我的祷告:
慈悲的天父,以色列当年要为义却仍然不义,需要从祢那边得义,今天我们虽然不义,却因主基督而有义,是从祢那里而来的义,我们因而有平安。求天父让我们珍惜祢在基督里为我们所作的一切,有基督的义,也效法基督的义。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