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 受膏的预示
黄天逸

马可福音十四3-9

14:3耶稣在伯大尼长大痲疯的西门家里坐席的时候、有一个女人、拿着一玉瓶至贵的真哪哒香膏来、打破玉瓶、把膏浇在耶稣的头上。

14:4有几个人心中很不喜悦、说、何用这样枉费香膏呢。

14:5这香膏可以卖三十多两银子赒济穷人.他们就向那女人生气。

14:6耶稣说、由他罢.为甚么难为他呢.他在我身上作的是一件美事。

14:7因为常有穷人和你们同在、要向他们行善、随时都可以.只是你们不常有我。

14:8他所作的、是尽他所能的.他是为我安葬的事、把香膏预先浇在我身上。

14:9我实在告诉你们、普天之下、无论在甚么地方传这福音、也要述说这女人所作的以为记念。

因着耶稣的一句“普天之下,无论在什么地方传这福音,也要述说这女人所作的以为记念”(9),使这位连名字也没有被记下来的女人的行动传颂千古。明显地,耶稣所提出“以为记念”的,并非这位女人,却是她所作的行动。若是如此,这女人的行动有什么重要价值呢?

对于这位女人“打破玉瓶,把膏浇在耶稣的头上”(3)的行动,敍述者告诉我们,当时候“有几个人心中很不喜悦”(4),不过,值得留意的是,他们的“不喜悦”乃在于这女人所用的是一瓶“昂贵的纯哪哒香膏”(新汉语译本)而已,却并非她的行动本身。并且,按圣经所讲,这女人是“打破玉瓶”的,却并非“打开玉瓶”,换言之,好的行动代表了她没有想过要留下一点点、乃是毫不保留的付出。毋怪乎,这“几个人”接着说:“何用这样枉费香膏呢?”他们的背后也许没有反对女人的行动呢!

读这故事,我们心中可能有一个疑问:将这贵重的香膏卖掉赒济穷人岂不是更好?何况,福音书里不乏耶稣对穷人的关注,因此,这“几个人”的“不喜悦”也许是可以理解的呢!

到底我们应如何理解耶稣那一句“不常有我”的回应呢?

吕振中译本将第7节如此翻译:“因为穷人同你们在一起,要你们所常有的;你们几时愿意,都能够向他们行善;至于我呢,你们却不常有。”耶稣没有否定赒济穷人的重要,并且这是我们日常会遇见、也是我们应该常常多作的事。然而,在这日常以外,如何理解“至于我呢,你们却不常有”?

第8节里,耶稣向这“几个人”提出,这女人所做的乃是为他“安葬的事”而做,也就是耶稣即将被钉在十字架上受死的事。换言之,当这“几个人”不喜悦的背后,他们其实只看到以膏油抹人是待客和交谊的一套礼仪而已,但这女人呢?她所看到的,却是对于耶稣即将被钉死一事的预示呢!

反省:

我们所传的就是这样的一个福音──上帝的儿子耶稣基督为我们众人的罪,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这是一个从古至今、代代相传的一个福音!(参一1-4)或许这“几个人”的反应不一定因着耶稣的回应而静下来,只是,再过一段不长的日子,当他们知道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时,届时他们就完全明白今天这女人所做的一切了。

这女人的行动被“记念”,这是因为她明白到上帝对人的恩典,并且被这恩典所激动,以至她能够义无反顾地将一切献上。

在上帝恩典面前,我们都有这份“全然献上”的心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