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 基甸的落幕
潘智刚

经文:士师记八29-35

钥节:八29

29约阿施的儿子耶路‧巴力回去,住在自己家里。 30基甸有七十个亲生的儿子,因为他有许多的妻。 31他的妾住在示剑,也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基甸与他起名叫亚比米勒。 32约阿施的儿子基甸,年纪老迈而死,葬在亚比以谢族的俄弗拉,在他父亲约阿施的坟墓里。 33基甸死后,以色列人又去随从诸巴力行邪淫,以巴力‧比利土为他们的神。 34以色列人不记念耶和华-他们的上帝,就是拯救他们脱离四围仇敌之手的,35也不照着耶路‧巴力,就是基甸向他们所施的恩惠厚待他的家。

基甸的人生开始落幕了。士师记作者以“约阿施的儿子耶路‧巴力回去,住在自己家里”(v29)成为基甸落幕的开场白很有心思。

基甸出场是在自己家乡俄弗拉橡树下的酒醡。一个卑微的工作间,因着上帝的应许与同在,那地方立了一座名叫“耶和华沙龙”的坛(六11,24),也就是“耶和华赐平安”;一个卑微的人因认识耶和华真神而得着上帝的能力,也借他为受欺压的人带来上帝的平安。俄弗拉,是基甸得到祝福的开始,然而,成名后的基甸制造了以弗得,并将之设立在“俄弗拉”,成了以色列及基甸家族堕落的源头。人心败坏,将自己的家乡,​​原本是上帝的平安变成堕落的网罗。

基甸上场时的开句是“约阿施的儿子基甸”,现在变成了“约阿施的儿子耶路‧巴力”,“耶路巴力”的意思就是“让巴力自己争论” 。新的名字是要指出基甸的行为,是要显明假神巴力的无能。在整个基甸的叙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继续使用“耶路‧巴力”来代表基甸,是要提醒读者,这场战争最主要目的,就是要证明真神耶和华有能力拆毁假神的祭坛,而它们是没有反击能力。基甸行动的成功,就是最佳的明证。可悲的是,战事结束后,以色列民将管治权交给基甸,基甸没有带领他们归回敬拜耶和华,反倒收集金银珠宝制造以弗得,成为以色列人敬拜的对象(八27)。基甸从一个“粉碎偶像的人”变成“制造偶像的人”,使以色列人开始拜偶像。成功背后隐藏了诱惑,在个人利益与民族利益之间,基甸虽然在嘴唇上顺服上帝,行动上却偏离了上帝的呼召。 “耶路‧巴力”--一个没有上帝中心的名字--终于正式取代了“基甸”(八35,九1-5)。

思想:

基甸的一生让我们明白,人若经不起价值观的考验,思想和行为也就会被世界同化;缺乏对上帝的持守,便会得出暗淡的结局,也将祸害延续至后代。让我们学习不以自我为中心的动机,也不假借上帝的名,私下作出不合上帝心意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