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士师记二6 -三6
钥节:二6-10
6从前约书亚打发以色列百姓去的时候,他们各归自己的地业,占据地土。 7约书亚在世和约书亚死后,那些见耶和华为以色列人所行大事的长老还在的时候,百姓都事奉耶和华。 8耶和华的仆人、嫩的儿子约书亚,正一百一十岁就死了。 9以色列人将他葬在他地业的境内,就是在以法莲山地的亭拿‧希烈,在迦实山的北边。 10那世代的人也都归了自己的列祖。后来有别的世代兴起,不知道耶和华,也不知道耶和华为以色列人所行的事。 11以色列人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去事奉诸巴力,12离弃了领他们出埃及地的耶和华-他们列祖的上帝,去叩拜别神,就是四围列国的神,惹耶和华发怒; 13并离弃耶和华,去事奉巴力和亚斯她录。 14耶和华的怒气向以色列人发作,就把他们交在抢夺他们的人手中,又将他们付与四围仇敌的手中,甚至他们在仇敌面前再不能站立得住。 15他们无论往何处去,耶和华都以灾祸攻击他们,正如耶和华所说的话,又如耶和华向他们所起的誓;他们便极其困苦。 16耶和华兴起士师,士师就拯救他们脱离抢夺他们人的手。 17他们却不听从士师,竟随从叩拜别神,行了邪淫,速速地偏离他们列祖所行的道,不如他们列祖顺从耶和华的命令。 18耶和华为他们兴起士师,就与那士师同在。士师在世的一切日子,耶和华拯救他们脱离仇敌的手。他们因受欺压扰害,就哀声叹气,所以耶和华后悔了。 19及至士师死后,他们就转去行恶,比他们列祖更甚,去事奉叩拜别神,总不断绝顽梗的恶行。 20于是耶和华的怒气向以色列人发作。他说:“因这民违背我吩咐他们列祖所守的约,不听从我的话,21所以约书亚死的时候所剩下的各族,我必不再从他们面前赶出,22为要借此试验以色列人,看他们肯照他们列祖谨守遵行我的道不肯。”23这样耶和华留下各族,不将他们速速赶出,也没有交付约书亚的手。
三1耶和华留下这几族,为要试验那不曾知道与迦南争战之事的以色列人,2好叫以色列的后代又知道又学习未曾晓得的战事。 3所留下的就是非利士的五个首领和一切迦南人、西顿人,并住黎巴嫩山的希未人,从巴力‧黑们山直到哈马口。 4留下这几族,为要试验以色列人,知道他们肯听从耶和华借摩西吩咐他们列祖的诫命不肯。 5以色列人竟住在迦南人、赫人、亚摩利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中间,6娶他们的女儿为妻,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们的儿子,并事奉他们的神。
士师记有两个序言:一个是以军事上失败的角度来叙述(一1至二5),另一个是从上帝的角度来呈现以色列民灵性上失败的开始(二6至三6)。这两个序言有相辅相成之效,让读者明白一个重要的属灵原则:拜偶像的以色列背弃了与上帝所立的约,就是导致从军事、社会、道德、治安、族群各层面失败的主因。
在第二个序言中,约书亚,这位民族领袖再次成为焦点,成为以色列人灵命失败的反差。在二章6-10节中,可以看到对照:有关地土的,约书亚时代的以色列各归自己地业(v6),而约书亚死了也被埋葬归自己的地业(v8 -9);有关灵命的,约书亚时代的以色列事奉耶和华(v7),而约书亚死后的以色列不知道耶和华(v10)。此外,从第7节及第10节有关“事奉”和“知道”这两个动词之后,都是以“耶和华为以色列所行的大事”为呼应。可以理解的是属灵生命上事奉耶和华,以致认识耶和华,祂就在属灵群体中行大事。
“事奉”在约书亚的遗言中出现了16次(书廿四),是一个关键字;而“事奉”这用词在士师记第二个序言中,也出现了5次(二7、11、13、19、三6)。然而,只有第一次的事奉对象是耶和华,约书亚死后,其他事奉的对象变成了外邦的神明。事奉的对象改变了,下一代的属灵生命又如何呢? “后来有别的世代兴起,不知道耶和华,也不知道耶和华为以色列人所行的事。”(v10下)
约书亚成为以色列人敬重的领袖,不是因为他具有世人羡慕的领袖特质,而是因为他敬畏上帝,以事奉上帝为优先,也是一位言行一致的事奉者。 “能说不能行”是主耶稣对民众及门徒讲论文士和法利赛人的评语(太廿三3)。那些不能行的空谈者,专长是发号施令,不配成为领袖。
信仰要求言行合一,对于下一代的属灵教育,应从小由行动教育开始。或许他们的认知发展还未理解到为何如此行,但作为领袖及长辈,应以行动教育他们如何作,附以一些简化的真理教导他们,将属灵信息及教育传递给下一代,避免他们重蹈以色列人的覆辙,不知道上帝,也不知道上帝所行的事。
思想:
你现在“事奉”的是什么?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态度如何反映对上帝的委身?你给下一代的教育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