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 不要自恃
梁家麟

經文:雅各書四13-17

13 嗐,你們有話說:「今天明天我們要往某城裡去,在那裡住一年,作買賣得利。」 14 其實明天如何,你們還不知道。你們的生命是什麼呢?你們原來是一片雲霧,出現少時就不見了。 15 你們只當說:「主若願意,我們就可以活著,也可以作這事、或作那事。」 16 現今你們竟以張狂誇口,凡這樣誇口都是惡的。 17 人若知道行善,卻不去行,這就是他的罪了。

雅各書的第六大段落,由四13至五6,我稱之為對貪愛世界的人的勸告。 對於陷溺在世務和世界的追求中的人,雅各做了兩個措詞較為嚴厲的提醒,分別是不要自恃,和不要藉剝削窮人圖利。這兩個提醒對今天高度資本主義的世界,顯得極其格格不入,但也因此非常相關連和有效。

四13-17整個小段的開首是個針對性的叫喚,跟五1是互相平衡的。五1直接提到「你們這些富足人哪!」,這裡則沒點出一個特殊的類別名稱;但從所引的話可以推知,被責備的對象是做生意的人,因而亦屬於富足人的類別。兩個小段都是針對富足人而說的。

雅各徵引了一段估計是商人的話:「今天明天我們要往某城裡去,在那裡住一年,作買賣得利。」然後作出批判。平情而論,這段說話並沒有太多問題,僅是日常的普通說話;雅各的回應卻是小題大作的,有點在雞蛋里挑骨頭的意味。

整句話不過是一個人講述他在未來一兩天甚至一年的計劃,他要到一個地方,並在那裡定居一年,做點買賣。這些話你和我都會說,且是幾乎每天都說的,沒有人覺得奇怪,更不會感到有不妥當或宗教上不正確的地方。 我今天下午要開一個會,明天晚上有個飯局,復活節假期訂了機票跟太太旅行,明年計劃舉家赴美探親,三年後正式退休,開始新階段的生活……,諸如此類。

事實上,聖經記述的故事里也有許多類似的對白。人人都在做計劃,人人都得有計劃,這是對生命負責任的態度哩。

但是雅各卻指責這段平常話反映了人的自信和自恃。沒有人真個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事,沒有人可以預計自己什麼時候得離開世界;生命脆弱,人生無常。就在我們為自己作這個那個籌算的當兒,上帝也許便要召我們離開人間。

雅各的話讓我們聯想起耶穌基督的比喻。有個財主努力建造倉庫儲存他的財富,預備過一個豐足的晚年,孰知上帝當晚便要奪去他的性命。耶穌在比喻里稱這個財主為「無知的人」(路十二16-21)。

不過,承認壽數如何我們無法知道,人生無常我們不能控制是一回事;要不要盡自己的能力為未來作籌劃卻是另一回事。事實上,我們是不能不繼續為明天作預備的。耶穌在比喻結束時所給的教訓,不是勸導人不再為明天的富足而預備,僅是要求我們得為永生的富足、在上帝面前的富足而預備罷了。我們固然關心永生,卻亦得關心在人間的餘生;譬如說退休後若仍有三十年壽命才蒙主寵召,那這三十年我該怎樣過活呢?

雅各的正面教導卻是糾正我們的日常話語:「主若願意,我們就可以活著,也可以作這事、或作那事。」同樣做計劃,不過加上一句:所有計劃都不過是提案,拍板權在上帝的手裡;惟有祂同意,這些計劃才可以兌現。要是祂不准許,則再周全的計劃還是會泡湯的。

當然,我們不一定要在每天談到無論是短程抑或長程的計劃時,都加上「主若願意」一句,否則我們的說話也太冗贅囉唆了。「主若願意,我與你今天一起午飯。」「好,主若願意,我們就在中環某餐廳等。」「主若願意,屆時我給你發短訊。」

但是,我們都得將「主若願意」變成所有計劃背後的潛台詞,也作為我們的人生籌劃的大前題。這個潛台詞和前題反映一個對上帝和生命敬畏的態度,我們知道自己沒有掌握生命的主權,我們知道沒有什麼是可以自恃的。

雅各對一段日常話的批評若不是過激反應,便一定是因為他充分瞭解受信信徒常常因財富和其他人間的東西而自恃自誇,狂妄驕縱,對上帝毫無敬畏的心。16節因此是對他們最恰當的評斷:「現今你們竟以張狂誇口,凡這樣誇口都是惡的。」「張狂」就是驕傲和囂張,跟雅各一直呼籲人要謙卑是相對立的。

我們可以重溫一9-11的教導。財富無常,生命無常,人除了要對得失成敗看得開外,更重要是對生命之主常懷敬畏。

第17節作為全段的總結,顯得格格不入:「人若知道行善,卻不去行,這就是他的罪了。」這句話孤立地看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常常以為罪是指做了不應該做的惡,甚少看罪同樣是沒有做應該做的善。我們做了不應該做的事,容易覺醒在犯罪;沒有做應該做的事,卻甚少會帶來罪疚感的。雅各的話成了一個重要的校正。

但這句話跟全段有什麼相干呢?抱歉許多學者討論過,給予有繁有簡的建議,卻仍沒有一個是獲普遍接納的。這裡無意捲入複雜的爭論里,我們就簡單理解為:對上帝常存敬畏,在生活里更多倚賴祂,就從今天開始吧。

思想:

現代人的一個習性是喜歡為自己訂定計劃,渴望能全盤控制未來,能以各樣方法「對衝」生命的無常和變量;你覺得你有沒有這個傾向?你如何在各項周詳的計劃里,表現出你對上帝的敬畏和倚賴?